雄汇游资行动指南认为,时至今日,“音乐计划”的价值需被重估。

从雄汇游资行动指南来看,该计划的总体平台资源投入可谓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豪华明星导师团+三大赛道Top10突围赛+十强百万现金激励+后续发专与巡演”的捧人全流程,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当年的“选秀造星”。

同样是组建明星导师团,一步步晋级全国十强,为十强发专辑、开巡演,抖音看见音乐计划某种意义上就是把过去《快乐女声》式的选秀节目玩法搬到了“线上”。但另一方面,当下这些音乐计划的影响力却无法与当年的选秀相提并论。

首先,如“看见音乐计划”之类的平台音乐扶持计划,大多都只能在单一平台进行音乐作品的发行和宣推,即使多平台联动也只能是“1+1”合作模式(如快手联手QQ音乐打造的“12唱片”计划),这导致相关活动只会被有限体量的站内用户关注到,多数计划普遍难以造成破圈的影响力。

这么多年来,各平台的音乐计划看似与选秀一样,都捧出了一定数量的原创音乐新人,但颇为尴尬的是,这些原创新人们还得仰仗音综的助推才能真正进入大众视野。

比如说,2021年的“抖音看见音乐计划”捧出了《再见吧少年》作者唐汉霄,但该音乐人真正被大众熟知还要归功于音综《为歌而赞》。再比如,腾讯音乐与快手打造的“12号唱片”年度唱作人大赛选出了优胜者王靖雯,但靖雯真正爆火其实是因为去年的老牌音综《中国好声音2021》。更别提刘宇宁、隔壁老樊等人,虽说最初都走红于短视频平台,但《歌手》《我是唱作人》等音综才是助力他们开启事业巅峰的真正跳板。

这提醒我们重新思考音乐计划捧新人的能力。事实上,“音乐可视化”这些年来,一个很明星的趋势是,短视频平台、可视化音乐平台的宣推逻辑更注重“推歌”而非“推人”,听到熟悉的BGM我们大可叫出《少年》《飞鸟与蝉》的歌名,但这些歌曲背后的创作者是谁大家都极少关注。说得更残酷些,大众对于热歌背后的创作者压根不太感兴趣。

可以说这是行业的一个共通问题,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音乐平台越来越“智能”、“分众”以后,如何将大众的注意力转回到对热歌背后作者和原创内容的关注,使得有才华的原创音乐人们真正“被看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犯,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