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云南和缅甸的交接地区,有一个叫果敢的地方。果敢全称“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隶属于缅甸,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其中90%为华人。为什么那么多华人会在异国他乡安家呢?原来这还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敢地区在很早前是中国领土。13世纪至14世纪,中国元朝在这里设立了军民总管府。到了明朝后,朝廷在这里设置了镇康府(州)和孟定府。

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的追击下,被迫出逃缅甸。1662年,吴三桂率10万清兵进入缅甸,迫使缅人交出永历帝,带回昆明后将其杀死。永历帝带到缅甸的大部分官兵则留在了缅甸北部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果敢。这些官兵在明朝将领杨高学的带领下,开始统治果敢,果敢从此进入杨氏土司政权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朝时期,果敢地区在名义上受清政府册封,而实际仍由杨氏家族掌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两百多年时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当时在东南亚占据了大片殖民地的英国把新目标盯上了果敢。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从此生活在果敢的汉族被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缅两国划界,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精神,果敢被正式划入缅甸版图。不过,果敢的几大家族并没有就此罢手。此后几十年时间里,杨氏家族、罗星汉、彭家声等几大华人势力相继在果敢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彭家声成为了果敢的实际控制人。

如今的果敢,依然使用汉语和汉字,流通人民币,通讯用的都是中国移动的号码,电力由中国南方电网输送,甚至在学生的课本中还赫然印着“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北京,有960万平方公里”。走在果敢街头,你根本不会发觉自己脚下的土地竟然不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