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人们常说“

叶落归根

”,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特别是解放前夕的英雄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他们无暇顾及个人利益,只能在多年后回归家乡,甚至有的人要等到死后才能荣归故里。开国将军邱会作就有这样的过往。

对于邱会作将军,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在战争年代为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革命事业几十年只回过一次家乡,但却在晚年犯了错误,锒铛入狱,令人扼腕叹息。

但他的葬礼上却有上千人前来送别,

更是在六年后,实现了临终遗愿“魂归故里”

。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资聪颖保军需稳定

邱会作出生于1914年4月,江西省兴国县人,15岁就与哥哥一起参加红军。而兴国县是江西省为革命贡献最大的县,革命时期,全县参加红军的有近1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建国后这里出了56位开国将军,邱会作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邱会作参军前读过几年书,加上手勤脑勤,很快就得到上级的重视,进入到红五军团的宣传队并很快提拔为宣传队长。在宣传队里,他时常跟群众打成一片,用直白的话语给大家讲道理,群众也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在当时的红军队伍里,普遍知识水平不高,于是军队开办了红军大学,邱会作被选中进入学校学习财务等知识。

红军大学毕业后,他被调任总供给部做机要统计。因为表现出色,又很快成为一名重点培养的后勤干部。直到抗战时期,他都一直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保障了我军在抗战期间的军需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勤工作掌管着大量财物,不仅需要细心,更是对人品有很高的要求。他在总供给部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贪一针一线,尽职、尽力、守法,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邱会作军事才能同样优秀,在抗战结束后,他被调任至东北军区。东北、华北、华中等各大战场上都留下了邱会作的辉煌战绩,所以才能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

建国后,邱会作当上了解放军的总后勤部部长,主持了12年的相关工作,被誉为“最好的后勤部长”。

数十年仅回家乡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争时期炮火连天的岁月,整个社会环境都不稳定,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人都一心扑在事业中,无暇顾及回乡。邱会作同样如此,在参军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了。起初可能是对外面世界充满新鲜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思乡之情就像一颗种子一样,逐渐长成一棵大树。

1962年的一天,邱会作抽空回了一趟家乡江西省兴国县,与以前的乡亲一块聊了聊,喝了几口家乡水。家乡里的人虽然很多已经不认识了,但大家对于他这个大将军能够“衣锦还乡”,还是非常高兴。由于多年在外,老家也大变样,他只得在县招待所匆匆住了一晚就离开了。

谁也没有想到,命途多舛,这竟成了邱会作生前最后一次回到家乡。1971年,邱会作因犯了错误被撤销一切职务,1981年,他被判了16年。不过考虑他年事已高,曾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就将他安排保外就医,与妻子胡敏一起安置在西安生活。如果他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当时回家乡时一定会多呆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葬礼千人送行魂归故里

邱会作晚年期间与夫人胡敏居住在西安,政府每月会提供一定的生活费,还会经常派医生为他们检查身体,生活平静而充实,邱会作对于政府这样的处理非常感激。他在晚年保持着以前军人的作风,注重仪表,也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经常向邻居借书报观看,大家对这个老人也是有求必应。

邱会作虽然很满意平静的生活,但内心其实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再回家乡一趟,再去看看生他养他的地方。不过他考虑到自己目前的情况,怕回去后反而会给家乡父老乡亲带去麻烦,于是将对家乡的思念紧紧埋藏在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底,邱会作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随后被接到北京治疗,但由于病情严重,2002年7月1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

噩耗传来,

很多老将军当年的战友、下属或者他们的后人,纷纷前来送他最后一程。在邱会作的悼念仪式上,前前后后有一千多人前来送别,体现了大家对他的怀念与哀思。

邱会作在临终前,曾向儿女表示希望自己的的遗体能葬回家乡,叶落归根。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直到6年后,后人才将他的遗骨带回江西老家安葬,实现了他生前愿望,英魂也得以魂归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邱会作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他辉煌过,也没落过,最终得以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算的上是一个完美的落幕。

人们常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迷失在欲望当中。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悔改,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才能“善莫大焉”。

现在这个社会已不比当年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很多事情都隐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人的欲望也多了不少,一不小心就会犯错。

有的错会因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而放大,很多“网络喷子”顺势而上,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下就要做出定论,而不给人改过的机会,这是错误且浮躁的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宽容的美德,当我们能够客观、正确对待那些犯了错的人,这个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