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骂得最惨的,是签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有些人觉得这是晚清的锅,康乾盛世及之前还是可以的,康熙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没有吃亏,是个平等的条约。
事实上,晚清的各种问题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有所暴露,只是当时的清军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再加对手不够强,这才没有打败仗,签了个看起来还过得去的条约。
17世纪末期,俄国人终于把扩张的魔爪伸到中国北方。清朝对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像样的国防力量,这才给了俄国人可趁之机。
入侵的俄国人其实并不多,但他们有先进的火枪和火炮,战斗意志也很顽强,尤其擅长修筑坚固的堡垒。清军调集优势兵力对其进行攻击,可两次都没坚持到底,总是给俄国人留了一口气。
眼看清军仍然有较强的战斗力,俄国只好向康熙提出议和。而康熙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国内的叛乱力量,便同意俄国人的要求,停止了一线的军事行动。
既然是与外国人谈判,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语言问题,清朝官员显然不可能懂外语,康熙只好求助于外国传教士,好在他和
南怀仁
等传教士的关系很好,他们可以担任翻译,用拉丁语与俄国人沟通。没想到,这些传教士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出卖中国的权益。
外国传教士很早就进入中国,他们发现只有走上层路线,才更容易取得传教的成效。因此他们利用西方的一些先进科技,来赢得皇帝的信任,南怀仁便是这类传教士中较为有名的一个。
康熙非常信任南怀仁,给了他巨大的荣誉和二品的官衔。可就是这个南怀仁,在中俄谈判的筹备阶段,便秘密与俄国方面通信,建议用拉丁语作为谈判语言,这样可以利用清朝官员不懂外语的缺点,为俄国谋取利益。
当俄国人提出这个要求时,康熙果然没有在意,他认为南怀仁推荐的
张诚、徐日升
两位传教士,可以担任翻译。康熙认为他们是西欧人,跟俄国人不是一路,会忠诚于大清,可事实证明他错了。
张诚、徐日升,别看名字很中国化,却都是地地道道的西欧人,他们分别来自于法国和葡萄牙。一个擅长天文、一个精通数学,都供职于清廷。康熙在出使前,还授予他们
三品顶戴
,希望他们能感受到皇恩之浩荡,尽心竭力地为大清办事。
可谈判还没开始,徐日升便把康熙拟订的谈判底线透露给了俄方代表。
康熙的谈判目标是以尼布楚为界,底线则是额尔古纳河
。康熙对外还是愿意以和为贵,给俄国人留出居住和通商的地盘。
而俄国代表戈洛文的谈判目标是惊人的,最理想的方案是以
黑龙江为界,将整个外东北吞下来;最低也要继续占领雅克萨
,让清军解除围困。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打胜仗的是俄国人呢。
俄国政府却对谈判的期望并不高,毕竟俄军没有能力向远东投送更多的军队,而且西方又有了战争风险,所以希望早日结束远东战事,全力转向西方。可戈洛文信心百倍,他觉得有两个传教士当内应,总有办法摆平清朝代表。
戈洛文暗中送给张诚、徐日升两人大量的珍贵毛皮,让他们尽可能地给俄方通风报信,歪曲事实,给清朝代表施加压力。因此,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
谈判期间,当地各族人民发动起义,反抗俄国占领军的统治。可在两个内奸的窜掇下,清朝代表索额图等人认为,这些反抗行为对谈判不利,拒绝向当地民众提供支援,使民众白白地流掉很多鲜血。
谈判整整进行了八个月,最后的结果是以
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界,划分两国领土
,基本上达到了康熙的底线。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没有吃亏,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两个内奸似乎没有起到多少破坏作用啊,俄国占的便宜并不大。可事实上,这场谈判更像是古代的城下之盟,占据优势的是清军,再打下去的话,清军获胜的可能性更大。而康熙只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事,才同意议和的。
如果没有内奸捣乱,达到康熙设定的理想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更怕打仗的是俄国人。正是由于内奸的存在,使索额图等人在讨价还价中,只拿到了一个勉强及格的分数。
更遗祸后世的一个问题,是清朝根本没有发现传教士的通敌。以至于一百多年后,清朝又启用了不少洋员,给中国维护主权,造成了难以言尽的影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