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因地制宜,以“三整合”基层改革为契机,依托数字建设助力基层治理,优化机构设置,推动资源下沉,健全配套体系,加快实现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居民生活、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长江生态眼,阅绿色发展道路

街道配合全区长江生态保护大局,在沿江岸线布置了天眼摄像头,通过对长江沿线实景的监测,筑牢守护长江的“绿色屏障”。覆盖沿江岸线的天眼摄像头不仅可以实时监测环境违法行为,辅助治理沿江污染,更可以震慑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违法犯罪行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天眼还可以实时查看是否有人违规翻越江边护栏,保障静默管理举措的落实,有效助力疫情防控。针对沿江地带有大面积郊野林地、待开发地块,街道还专门为部分天眼摄像头升级了热成像功能,提升热源感知能力,监管微小火情的发生,第一时间预警、处置,有效阻绝火势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文明眼,观长效治理新貌

街道依托AI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沿街店铺的实时智慧监管,在全区率先探索城市管理“非接触式”执法工作,先行先试下好先手棋。智能系统快速、及时、准确地采集沿街动态信息,实时分析研判,发现违法行为自动预警,以“音柱喊话”的方式向违法对象示警。同时,视频监控、影像摄录等信息手段还能固定违法事实证据,以现场可视化为前提、以取证多样化为保障,又快又准地完成对违法行为的查处。“非接触式”执法模式开展以来,近期监控平台平均每月有效报警约1307件,其中无证游商487件,店外经营411件,非机动车违停176件,暴露垃圾81件,机动车违停56件,门前脏乱50件,违规撑伞46件,破解了全靠两条腿、一双眼、碰运气的巡查执法难题,获得了上级城市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非接触式”的智慧执法有效拓展了传统的执法方式,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夯实辖区长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的“颜值”与“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擦亮智慧眼,望多元治理蓝图

数字建设正在越来越多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村居为单位,以网格为单元,瞄准高效处置事件的目标,锚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方向,为赋能基层治理提供新手段、新路径。在较偏僻的待开发地块,往年的传统监管手段花费多、效率低,不时发生违规偷倒建筑垃圾的行为。自从街道设置渣土车卡口监控,通过可预警、可溯源的技防代替人防,利用科技治理“黑车”,有效监管渣土运输,不仅省下了高额的地块看护费用,还极大改善了治理成果。在小区出入口、常态化核酸检测点位等处,现场监控结合无人机喊话帮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提醒居民避免聚集,同时也能实时查看工作人员是否在岗在位在状态,确保防疫工作规范有序。这些已经完成的智慧化基础设备普及和街道正在推进的“智慧大脑”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数据的可视化。数据“看得见”,信息有支撑,部门、社会、居民都能通过智慧化建设加强互动,最大限度的凝聚治理合力,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在天生港擘画着基层社会治理的美丽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稿: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