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鸣卉

字数|4743

前 言↘

前 言↘

我总是开玩笑自诩我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但真的和别人波澜壮阔的经历相比,似乎又完全不值一提。甚至故事之一,还是曾经极力隐藏的,关于我毕业十年,裸辞12次的故事。


小学六年级,掀起了一阵“同学录”的风。大家争相在同学的本子里留下一些自己的信息,还记得“我的梦想”那一栏,我写的是「什么都想做,怎么办。」

我跟大人也这么说,他们就微微皱起了眉,好像有些失望,说我「无大志」「说了等于没说」,小时候的我张大眼睛真诚地发问,冷不丁却被浇了冷水,一脸不解,难道还有人不喜欢什么都体验看看嘛!

没想到,我把这个念头很彻底地落实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毕业至今,我集齐了国企、民企、外企、A股、港股、美股上市企业的工作经历;干过空乘、老师、运营、策划、文案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曾“海”漂、北漂,也自己创业过,到如今在「真与虹关」开启了全新的创业之路…

曾经有人问起我的履历,竟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作答,尴尬一笑,蹦出「职业体验官」这个名号。以亲身经历自创一派,殊不知,这是自嘲,有不甘,有退让,有无奈,当然也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01 自我探索的漫长跋涉

01 自我探索的漫长跋涉

第一份正式工作,或许是过去许多女孩的理想职业——空中乘务员,我不太喜欢称之为“空姐”,因为有失真之嫌,“姐”不足以窥见这份工作的全貌,反而让它承受了太多的偏见与恶意。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工作,它默默地担起为整架飞机上的旅客保驾护航的职责,在看似光鲜的背后,满是看不到头的延误等待、乘客的埋怨以及家人的不理解。

那我选择辞职是因为这些吗?并不是。工作时依然勤恳努力,带飞师傅也常夸我干得不错,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我处于随时可能崩溃的边缘。每天提不起精神,怀揣着无比沉重的心情面对全新的一天,晚上闭眼睡觉只愿第二天不要醒来上班。心底好像有个黑洞,时间越长被黑暗吞噬的范围就越大越深。

家人和朋友在辞职这件事上的看法惊人的一致,经历了面试、培训、考核、实习等一路过关斩将后,终于飞上蓝天了,我却要在这个时候临阵脱逃,说我真是做了一件彻头彻尾赔本破产的生意,劝我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脑热就辞职。他们看重的是「高收入」「大国企」「工作稳定」「有面子」,而我更在乎我的感受和心底不断传来的声音,我再也无法忍受把时间花费在我不那么感兴趣的事上。这无关乎工作本身,全然是自我的感受。

顶着“众叛亲离”的巨大压力,在大学毕业半年后,我以先斩后奏的方式顺利失业了。那时的我,没了稳定的收入,租着房子入不敷出,不知道前路在哪,却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大口气,因为我终于拥有可以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自由。彼时的我,不确定自己要什么,但很确定自己不要什么。

后来我花很多时间研究星盘、紫微斗数、八字这些术数工具,最后还是发现职场才是更有效的探索自我的方式。因为深度地参与,才能有深刻的了解。就此之后,我好像在辞职这件事上“一条道上走到黑了”。

摸黑前进,不知道终点在何处,径直往前走就对了。挣扎过,痛哭过,迷茫过,一开始被命运推着走,到后来自主地选择,从毫无章法到有迹可循,这一段心路历程花了近3年的时间。当把能接触到的工作都做了一遍之后,我开始逐渐缩小了自己的“能力圈”,通过实践筛选出了可能更适合我的领域范围。

再后来的几年,身边的同学忙着升职加薪、成家立业,而我依然忙着“自我探索”,这种在他人眼里“作死”的行为,引领我走上了另一条路。见过许多别处的风景,也结识了形色各异的人。透过不同的职位与角色,看见岗位本身乃至企业、行业大系统的不同切面,学会把握细微之处,也有了更健全的全局观。

现在看来,像是有一股天真的勇气恰逢其时,让我敢不停的“折腾”自己,不断的更换轨道,去尝试未知,面对人生选项保持开放的态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有过强烈的思想震荡与自我怀疑,只是抱持着不愿等“老了”再回首发现自己的青春全是随波逐流的妥协,一路挣扎着起身打破那些约定俗成的束缚。

走错路和弯路都是体验,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生,我更想拥有丰富多彩的体验。自我探索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探索过程生动而有趣,即便没有结果,也有启发性意义。在与世界的碰撞中,会迷茫,会犹豫,但也终会找到属于自己方向,然后坚守下去。

02 夺回职业的定义权

02 夺回职业的定义权

近年来「逆社会时钟」这个说法开始流行起来,所谓的「社会时钟」就是遵循“什么年纪应该做什么事”的箴言。出生-学习-高考-就业-结婚-生子-升职-退休,所有人按照统一的社会规则生活,像极了游戏里打怪升级的路径,却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时代剧变的社会语境下,多元化发展的进程愈演愈烈,越来越多人敲响了「逆社会时钟」。豆瓣上有同名小组,目前已经7万人加入,他们都是“逆行者”,被视为人群中的“另类”,这是专属于他们的自留地。组内有的高中毕业后就去寺庙当义工,有的20岁隐居山林,有的40岁开始备孕,有的辞掉正职搞音乐,过着都是父母眼中“离经叛道“的人生。而他们身上却呈现着自洽的轻松,正是在打破「社会时钟」后,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各自活成了自己更喜欢的样子。这也许也是打破社会时钟的真正意义:更多选择,更多流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刻意隐藏裸辞经历,只因为我知道一旦开口,就要承受异样的眼光的“扫射”,以及难以扭转的刻板印象。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回听到这样的“控诉”——

「放着好日子不过,瞎折腾」「工作稳定最重要,喜不喜欢没用」「频繁换工作,你只能一直拿试用期工资」「工作就需要忍耐,你这样没人敢要」……

那个时候的时间过得冗长而缓慢,世界笼罩在僵化的秩序之下,刻板而缺乏生趣。直到有一次与何翔聊职业规划,透露了我的不安,他说 “说到底职场上拼的是‘稀缺’,你没发现你这样的履历也很‘稀缺’吗?”

这时我才幡然醒悟,自己终究还是被世俗规则绑架了。我只是没有走在所谓的“正道”上,难道走到“岔路”就注定失败吗?

或许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我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加之于自己身上的那些凝视,那些凝视的目光向我乃至所有人都灌输身份与规则:学业有成,找个好工作,组建幸福的家庭,养育有出息的孩子。这样的人是逢人便说好的,反之则会被整个社会持负面评价,遭人嫌弃。面对这样的困境,走“岔路”的人很容易陷入自我攻击,我深有体会。于是我意识到亟需建立自己的秩序,找到自我价值的坐标,才能不被别人的评价牵着走,在自己想要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说起来有些荒谬,人经常愿意被别人定义,而不是自己定义。


尽管「频繁跳槽」无论在何种情境下都不那么受欢迎,但我依然想为此发声,击碎那些看不见的道德制裁。辞职、换工作并不代表工作摸鱼,或者懈怠、摆烂。相反,因为发源于自我探索的初心,每一份工作都格外珍惜,每一次任务都竭尽全力。当然,我也在一次次更换轨道中,意外地吃到了“红利”,有了职业发展和选择上的灵活性,慢慢盘活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变得自信,包容和开放,我也在最合适的时候遇到了「真与虹关」。

我开始相信,不用一味地追求统一的答案,很多事情不止有一个结果。

03 创造有意义的工作

03 创造有意义的工作

你还在做着“狗屁工作”吗?

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坐在明亮的写字楼隔间里被异化着。为了毫无感情的数字殚精竭虑,其实更多时候,是在应付老板和工资。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狗屁工作》(中文译《毫无意义的工作》) 中提到,研究发现社会中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工作占了所有工作的一半以上,这种狗屁工作到处都是,还在不断膨胀。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人们相遇时并不会关心对方关于情感或内心感受的问题,而是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这演变成了一种极端矛盾的新现象,人们一边享受着把职业当作社会标签,一边又憎恨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而且还折磨着心灵。


还记得我也曾在深夜里嚎啕大哭,痛斥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在传统的大企业里逐渐迷失时,那种想找回“自我”的感觉就越发强烈。我积极地寻找变化的机会,不是简单地换一下工作,而是寻求突破“打工困境”。这也是我离开发展势头正劲的公司,而选择加入创业团队的内在动因。

在「真与虹关」工作了一年之后,我对“有意义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重塑工作观

重塑工作观

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曾经对工作的定义就是苦行僧般地劳作,拼命低头赶路,是繁杂的重复,充满着内卷地自我消耗…直到我加入真与虹关,亲历自身与身边伙伴的成长与变化:有人把工作当作事业,视其为愿意倾尽全力去努力的人生事业;有人彻底打开了自我,活得“绽放”了;有人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完美衔接,生活与工作不再割裂,而是相互滋养…

所以,生活、工作真的有很多种形态,你不用赢得每场战役,更重要的是选对你自己的战场。某种程度上说,真与虹关正在重新定义工作。在真与虹关,我们笃信选择一项事业即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致力于开创一种令事业、商业、家庭、生活浑然一体的创新型创业方式。


真与虹关有一个“特殊”的福利,伙伴们可以享受每年5天全薪的“探索假期”(牛逼假),这个假期是在法定年假之上的,鼓励和支持小伙伴去挑战自我,去做一件从未尝试过的事。今年5月,何翔和彬哥合作完成了中国首次四天三夜桨板漂流闽江全程147公里的壮举。而其他小伙伴们也纷纷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绽放计划”,比如光叔说他计划要骑着他心爱的摩托,长途跋涉1000公里回到老家…

即便在被疫情牵连裹足难行的去年,我们依然冲破重重阻碍,点亮了中华大地17个地标,探索自然、阅读人文以及寻访多元领域顶尖专家,努力践行着「迁徙式办公」。加缪说,“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我们相信,只有身体挣脱束缚,思想才能自由。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时发生,向隽永、深邃的大自然学习最恒久的智慧,面对山川湖海,美妙的灵感永远在路上乍现。
我们立志成为我们的产品本身,通过知行合一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在创业创新实践中修炼真知灼见,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修炼广阔视野,以真修实证打磨产品,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创造雕刻生命的事业

创造雕刻生命的事业

过去的时代,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时代。“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确定的,答案也是明确的。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商业环境的动荡,新旧职业更迭速度的加快,许多人被裹挟着向前走,越走越迷茫。一句扎心的发问,令我印象深刻,“如同螺丝刀一般的存在,如果有一天换了台机器,是否就拧不上了呢?”


在真与虹关,我们常常提及的词是“本质”。或许是内在基因使然,大家都有种岿然不动的淡定,光叔笃定,何翔冷静,彬哥从容,风雨欲来也不曾露怯或动摇。我曾问光叔是怎么修炼的?光叔说,“不用修炼,因为看到了不确定中的确定性。” 拨开浮于表面的碎片化信息,那些曾经过载的知识焦虑正在消弭,根植于最深处的是事业初心——创造具有商业之美的永恒价值,在时间的洪流中历久弥新,因此不盲从也不慌张。


我们所做的种种创新,都在试图突破惯常的规范,去塑造出一个人的状态及其生活最昂扬、最美好的模样。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领导者,无关乎能力,而在于状态,这是本质的区别。也正因为此,我们向跨学科最深邃的思想中借光,在宏大壮阔的自然场景下,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与连接中,点亮每一个人,帮助他们开启自己的绽放之门,踏上可持续的自我探索和成长之路。


当公司伙伴自我实现的理想、阻止的价值创造愿景与客户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连接在一起时,雕刻生命的事业便已经开启。


至此,我漫长的自我探索之路告一段落。


现在我想做的,是和优秀的伙伴一起,以绽放的姿态,全心投入至美商业作品的创造,塑造他人并自己也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真与虹关,满足了我对理想工作的全部期待。


PS.

客观地写自己的故事比写别人难多了,反复拿捏尺度,担心会看起来像是鼓吹多换工作勤跳槽的主张,其实不然,只是把过程中那些自怨自艾,矫情迷茫都隐去了。

当决定写下这篇文章,我已经做好了再也得不到面试机会的准备。

但或许,我也不再需要了。


- End -

The Author

|关 于 作 者|

陈鸣卉

拥有多年互联网运营、品牌策划经验,集齐美股/港股/A股上市公司、国企/民企/创业公司,以及个人创业的工作经历
丰富的职业履历,带来多维视角和多重角色切换自如的能力。放荡不羁爱自由,相信热爱才是最永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