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美顶级数学家背景统计分析

正文二

五、10%权重的数学奖(排名)

(一)Dantzig Prize(丹齐格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Tyrrell Rockafellar(1982)、Ellis Johnson(1985)、Stephen Robinson(1997)等一共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德国

①Manfred Padberg(1985)——明斯特大学本硕(1967);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71 )

(2)英国

①Michael Todd(1988)——剑桥大学学士(1968);耶鲁大学博士(1972)

(3)比利时

①Roger Wets(1994)——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6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65)

(4)中国台湾

①彭仲熙(音译)(2003)——台湾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

(5)法国

①Gérard Cornuéjols(2009)————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学士(1974);康奈尔大学博士(1978)

(6)墨西哥

①Jorge Nocedal(2012)——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士(1974);莱斯大学博士(1978)

(7)希腊

①Dimitri Bertsekas(2015)——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1)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Arkady Nemirovskii(1991)——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0)、博士(1973)

②Alexander Shapiro(2018)——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1);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博士(1981)

(2)匈牙利

①Éva Tardos(2006)——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1981)、博士(1984)

(3)波兰

①Andrzej Ruszczyński(2018)——华沙理工大学本硕(1974)、博士(1977)

(二)John von Neumann Theory Prize(约翰·冯·诺依曼理论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John Tsitsiklis(2018)、Donald Goldfarb(2017)、Martin Reiman(2016)、Nimrod Megiddo(2014)、Michel Balinski(2013)、George Nemhauser(2012)、Arthur Veinott(2007)、Robert Aumann(2005)、Michael Harrison(2004)、Donald Iglehart(2002)、 Cyrus Derman(2002)、Ward Whitt(2001)、Ellis Johnson(2000)、Tyrrell Rockafellar(1999)、Fred Glover(1998)、Peter Fishburn(1996)、Robert Herman(1993)、Alan Hoffman(1992)、 Philip Wolfe(1992)、Richard Barlow(1991)、 Frank Proschan(1991)、Richard Karp(1990)、Harry Markowitz(1989)、Herbert Simon(1988)、Samuel Karlin(1987)、Kenneth Arrow(1986)、Jack Edmonds(1985)、Ralph Gomory(1984)、Herbert Scarf(1983)、Abraham Charnes(1982)、William Cooper(1982)、Richard Duffin(1982)、Lloyd Shapley(1981)、David Gale(1980)、Harold Kuhn(1980)、David Blackwell(1979)、John Nash(1978)、 Carlton Lemke(1978)、Richard Bellman(1976)、George Dantzig(1975)等一共40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希腊

①Dimitris Bertsimas(2019)——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88)

②Dimitri Bertsekas(2018)——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1)

(2)中国台湾

①彭仲熙(音译)(2019)——台湾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

(3)墨西哥

①Jorge Nocedal(2017)——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士(1974);莱斯大学博士(1978)

(4)澳大利亚

①Ruth Williams(2016)——墨尔本大学本硕(1978);斯坦福大学博士(1983)

(5)法国

①Gérard Cornuéjols(2011)——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学士(1974);康奈尔大学博士(1978)

(6)加拿大

①Peter Glynn(2010)——卡尔顿大学学士(1978);斯坦福大学博士(1982)

②Albert Tucker(1980)——多伦多大学本硕(1929);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32)

(7)中国大陆

①叶荫宇(2009)——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982);斯坦福大学博士(1988)

(8)英国

①Michael Todd(2003)——剑桥大学学士(1968);耶鲁大学博士(1972)

(9)德国

①Manfred Padberg(2000)——明斯特大学本硕(1967);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71 )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Alexander Shapiro(2021)——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1);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博士(1981)

②Arkadi Nemirovski(2003)——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0)、博士(1973)

(2)英国

①Adrian Lewis(2020)——剑桥大学学士(1983)、博士(1987)

(3)罗马尼亚

①Egon Balas(1995)——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学士(1949);巴黎大学博士(1968)

(4)匈牙利

①Lajos Takacs(1994)——布达佩斯技术大学学士、博士(1948)

(三)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后100名(Research.com)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R. Rockafellar、Louis Nirenberg、James Serrin、Hans Müller、John Milnor、Charles Newman、Sidney Resnick、George Andrews、Carl Bender、Linda Petzold、Ronald DeVore、David Ruppert、Jack Hale、Paul Rosenbaum、Peter Shor、Alan Agresti、Grace Wahba、Paul Tseng、David Colton、Nimrod Megiddo、Bruce West、David Mumford、Joseph Mitchell、Robert Kohn、James Orlin、Richard Schoen、Allen Tannenbaum、George Papanicolaou、Anastasios Tsiatis、Warren Powell、J. Oden、Dennis Cook、Jeffrey Lagarias、Harvey Banks、Bradley Carlin、Rick Durrett、Peter Olver、Larry Schumaker、

Andrea Bertozzi、William Woodall、James Glimm、Martin Golubitsky、John Dennis、Richard Davis、Jerry Bona、Joel Spencer、T. Anderson、Alan Weinstein、Richard Varga、John Tukey、Jennifer Chayes、Cristopher Moore、Rida Farouki等一共5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以色列

①Samuel Kotz——希伯来大学硕士(1956);康奈尔大学博士(1960) University in Jerusalem. He obtained a Ph.D. degree i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60

②Oded Schramm——希伯来大学本硕(198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0)

(2)印度

①Madhu Sudan——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学士(198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92)

(3)南非

①Peter Sarnak——金山大学学士 (1976);斯坦福大学博士(1980)

(4)加拿大

①Donald Andrews——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197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2)

②David Freedman——麦吉尔大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5)俄罗斯

①Alexei Borodin——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97);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2001)

②Pavel Etingof——莫斯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本硕士(1989);耶鲁大学博士(1994)

(6)巴西

①Mauricio Resende——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学士(197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7)

(7)中国大陆

①林芳华——浙江大学学士(1981);明尼苏达大学博士(1985)

②许进超——湘潭大学学士(1982 );北京大学硕士(1984);康奈尔大学博士(1989)

③李岩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2);中科院硕士(1984);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博士(1988)

(8)中国香港

①黎子良(音译)——香港大学学士(1967);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70)、博士(1971)

(9)比利时

①Roger Wets——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6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65)

(10)荷兰

①Harry Kesten——阿姆斯特丹大学学士;康奈尔大学博士(1958)

(11)墨西哥

①Jorge Nocedal——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士(1974);莱斯大学博士(1978)

(12)法国

①Patrick Combettes——法国大学校学士;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1989)

②Gérard Cornuéjols——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学士(1974);康奈尔大学博士(1978)

(13)罗马尼亚

①Daniel Tataru——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大学学士(1990);弗吉尼亚大学博士(1992)

(14)越南

①Van Vu——匈牙利埃特沃斯大学学士(1994);耶鲁大学博士(1998)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匈牙利

①László Babai——厄特沃什·罗兰大学本硕(1973);匈牙利科学院博士(1975)

②Lajos Horváth——塞格德大学学士(1981)、博士(1983)

(2)阿尔及利亚

①Yousef Saad——阿尔及尔大学学士(1970 );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博士 (1974)

(3)比利时

①Ingrid Daubechies——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75)、博士(1980)

②Eric Eijnden——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本硕(1992)、博士(1997)

(4)德国

①Wolfgang Dahmen——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士(1974)、博士(1976)

②Martin Bohner——德国乌尔姆大学学士(1989)、硕士(1993)、博士(1995)

(5)以色列

①Elchanan Mossel——以色列开放大学学士(1992);希伯来大学硕士(1997)、博士(2000)

②Ronald Coifman——日内瓦大学学士、博士(1965)

③Zvi Drezner——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1965 )、博士(1975 )

(6)印度

①V. Lakshmikantham——奥斯马尼亚大学学士、博士(1957)

②Pranab Sen——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本硕(1957)、博士(1962)

(7)英国

①Philip Holmes——牛津大学学士(1967);南安普顿大学博士 (1974 )

②David Aldous——剑桥大学学士、博士(1977)

(8)法国

①Nader Masmoudi——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士(1996);巴黎第九大学博士 (1999 )

(9)澳大利亚

①Jim Pitma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1970);谢菲尔德大学博士(1974)

(10)奥地利

①Fritz Gesztesy——格拉茨大学学士、博士(1976)

(11)日本

①加藤敏夫——东京帝国大学学士(1941);东京大学博士(1951)

(12)罗马尼亚

①Egon Balas——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学士(1949);巴黎大学博士(1968)

②Florentin Smarandache——克拉约瓦大学学士(1979);摩尔多瓦国立大学博士(1997)

(13)加拿大

①Erik Demaine——达尔豪西大学学士(1995);滑铁卢大学博士(2001)

(14)埃及

①Mourad Ismail——开罗大学学士(1964);阿尔伯塔大学博士(1974)

(15)西班牙

①David Nualart——巴塞罗那大学本硕(1972)、博士(1975)

(16)白俄罗斯

①Boris Mordukhovich——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本硕、博士(1973)

(17)中国大陆

①阮士贵——华中师范大学学士(1983)、硕士(1988);阿尔伯塔大学博士(1992)

(18)俄罗斯

①Vladimir Korepin——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1974);俄罗斯科学院博士(1977)

(19)波兰

①Leszek Demkowicz——克拉科夫理工大学本硕(1976)、博士(1982)

六、统计分析

(一)教育背景(博士)

1.美本土培养占比

如果按最高学历计,凡是在美国取得博士的,不论其本硕在何处就读,均视为美国本土培养的人才的话,则外来人才占比为:100%-(20/20*0.3+147/215*0.25+183/239*0.2+442/544*0.15+134/170*0.1)*100%=17.52%,即是说82.48%的美顶级数家是美国自己培养的。

2.美境外培养占比

本文选取的美顶级数学家样本中,有不少数学家在移居美国之前在母国接受完整的教育(本〔硕〕博),当然也有来自同一国家的其他数学家在本国完成本科(硕士)学业后,选择到美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研究生(〔硕〕博),甚至有来自部分国家的所有数学家都只是在本国完成本科(硕士)学业,而研究生(〔硕〕博)学业则是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完成的。——具体情况可看图1-1以及图1-2,需要说明的是,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原始数据,并没有经过权重处理。

美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大学,尤其是名校的教职都是全球招聘的,数学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自然更不例外。可以这样说,凡是在美名校谋得终身教职的数学家,其水平在全球来说也是顶级的,当然其本(硕)博学业,如果都是本国完成的且这样的例子不是个案的话,则说明其母国数学教育水准不仅高而且也是数学强国。从图1-1以及图1-2可以看出,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以色列、波兰、比利时以及日本就是这样子的国家,而来自这些国家的数学家,他们的水平在美国也处于顶尖位置(见下下一节),不比美国本土培养的顶尖数家差——这些国家和美国一样,皆可称为数学强国。正因为如此,本文美顶级数学家样本中,有一部分数学家,尽管他们的母国不是这些国家的,但却拥有它们颁发的博士学位。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样本数是除美国之外最多的,但只有一人拥有中国大陆博士学位,其余几乎全拥有美国博士学位( 极个别持有德国、法国以及加拿大的博士学位)。尽管如此,这些来自中国大陆最顶尖的学生,其数学家生涯起点蛮高的,比如就被国内媒体称为“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风向标’的斯隆研究奖”来说,本文样本中,中国大陆是除美国本土学生之外拿得最多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媒体所宣称的那样“近年大爆发”,而是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比如1998年,就有5位来自大陆的学子获得了斯隆研究奖。他们的背景如下:

(1)刘克峰 (1998)——北京大学学士(1985);中国科学院硕士(1988);哈佛大学博士(1993)

(2)季理真(1998)——杭州大学学士(198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硕士(1987);东北大学博士(1991)

(3)陈毓(音译)(1998)——清华大学学士(1982);耶鲁大学博士(1991)

(4)郭雁(音译)(1998)——北京大学学士(1987);布朗大学博士(1993)

(5)古明(音译)(1998)——南京大学学士(1983);中国科学院硕士(1986);耶鲁大学博士(1993)

斯隆研究奖宗旨是资助有潜力且处于数学家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学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大陆这些数学精英起点也蛮不错的,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唯一拥有中国大陆博士学位的数学家马文秀(Wen-Xiu Ma),其排名位于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前100名(Research.com)内。他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统计学教授,其背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学士(1982);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专业博士(1990)。

(二)美顶级数学家来源——移民背景统计

本节统计美顶级数学家的移民背景构成,当然不是样本数据的简单相加,而是依据笔者者在本文前言中所提的“先定义数学家的国别:如果没法核实其身份,则以其本科毕业院校所在国作为其移居美国之前的国籍”这个标准找出入围者移居美国之前的国籍(母国),再根据其获得的奖项(荣誉)来赋予权重计算汇总。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先分别计算第一章到第五章的数据(见图一、二、三、四、五)

(1)以第一章为例,获得菲尔兹奖的总人数为20个,美国(本土)为13个,它在本章占比为“13/20*100%”(65%),而“65%”这个数剩以30%这个权重值,即“65%*30%”后得出的数(19.5%)就是美国(本土)数学家在本文(全文)中的占比。同理,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他国家(数学家移居美国之前的母国——下同)或地区的数学家在本文中的占比——见图一。

(2)第二章算法同第一章类似,不同的是该章数学奖项(荣誉)不只一项,而是有5项(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陈奖章奖、布卢门撒尔奖以及ICM全体会议演讲者),但由于是同一层次,所以先将同一国家(地区)的获奖数据相加。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相加后得出的可能不是人头数,而是人次,但拿到多个奖项的数学家还是少数人,并不影响统计结果,因此为更准确表达,就写成人数(次)——下同。以中国大陆为例:

这一章只有夏志宏以及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入选,他们的教育背景:

①陈省身——南开大学学士(1930);清华大学硕士(1934);汉堡大学博士(1936)

②夏志宏——南京大学学士(1982);(美)西北大学博士(1988)

陈省身获得了1983年的沃尔夫奖,还担任了二次的ICM全体会议演讲者(1950、1970),而夏志宏是第一个(1993)的

布卢门撒尔奖获得者。这样一来中国大陆在这一章入围的人次为4。同理,用同样的办法计算出其他国家(地区)入围的人数(次)。将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入围的人数(次)汇总,得出总人数(次)为215,计算“4/215*100%*25%”所得“0.46%”即是我们中国大陆在权重为25%这一章所得奖项人次在本文的占比。同理,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他国家(地区)的数学家在本文中的占比——见图二。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夏志宏是唯一一个获得布卢门撒尔奖的中国人,他于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5年后即获奖,足见其博士论文含金量之高——其数学家职业生涯起点蛮高。

布卢门撒尔奖是美国数学学会于1993年设立的,以颁发给被认为在纯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做出最大贡献且被认为具有潜力在该领域进行杰出研究的的个人。该奖项每四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四年间隔期内发表的最有实质性贡献的博士论文,但该奖项的基金只支持到2009年。授予该奖项的一共才6个人,他们当中有3个人后来得了菲尔兹奖——美国人Manjul Bhargava、Maryam Mirzakhani以及以色列人Elon Lindenstrauss,他们的背景:

①Manjul Bhargava于1996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001年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他在2005年获得了布卢门撒尔奖,随后于2014年获得了菲尔兹奖 。

②Maryam Mirzakhani是伊朗裔美籍女数学家。她于1994年在香港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赢得一枚金牌(41/42),成为第一位赢得金牌的伊朗女子;次年在多伦多,她再次赢得一枚金牌(42/42),从而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满分并赢得两枚金牌的伊朗人。她,1999年才从伊朗谢里夫理工大学毕业(数学学士学位),2004年就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2009年才获得布卢门撒尔奖,2014年就获得了菲尔兹奖。

③Elon Lindenstrauss是以色列数学家。他就读于希伯来大学附属中学,在1988年举行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铜牌。 他后来在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学习,1991年取得了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1995年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1999 年又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Elon Lindenstrauss在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斯坦福大学、克雷数学研究所工作,而自2004年起就一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直到2009年——他才回到以色列,出任希伯来大学数学学院的教授。

Elon 2001年获得了布卢门撒尔奖,2010年获得了菲尔兹奖。Elon 获得菲尔兹奖的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是在美国完成的,按理说,这一枚应算美国的,但由于颁奖时他在以色列——按照笔者在前言部分所提“本文提到的‘美国数学家’是指主要研究工作在美完成且获得奖项(荣誉)时身在美国或网站(Research.com)上标识为美国的这些数学家——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美公民,少数为美国绿卡持有者”这个标准算,将它归于以色列。

(3)用上面的方法分别计算出权重为20%的第三章(塞勒姆奖、凡勃伦几何奖、克雷研究奖、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数学奖、内万林纳奖、算盘奖章、斯蒂尔终身成就奖、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克福拉德奖、数学突破奖、科尔代数奖、科尔数论奖以及斯蒂尔研究〔开创性〕贡献奖)、权重为15%的第四章(西蒙斯研究员奖、斯蒂尔奖〔1993年前〕、艾米·诺特讲座、国际统计奖、诺伯特·维纳应用数学奖、数学新视野奖、富尔克森奖、科普斯会长奖、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前100名〔Research.com〕、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奖以及斯隆研究奖〔只选2022-2013年这十年间的以及2008、2003、1998年这三年年度的〕)、权重为10%的第五章(丹齐格奖、约翰·冯·诺依曼理论奖以及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后100名〔Research.com〕)这三章的数据——见图三、图四、图五。

2.分别将图一~图五的同一国家(地区)的“人数(次)”以及“本文占比(%)”这两栏的数据分别相加就得到图六。

从图六可看出,以本文的评价体系来寻找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背景的构成,最终取得样本数据为1188人(次),并依据这些数据(通过赋予权重)计算出美国(本土)以及来自美境外的国家(地区)的占比——结论是可靠的。

就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来说,来自美国本土的占55.12%,其他的则来自50个国家(地区),其中占比比较大的国家(地区)有:俄罗斯(5.15%)、澳大利亚(4.5%)、英国(3.17%)、中国大陆(3.08%)、加拿大(2.49%)、中国香港(2.27%)、日本(2.07%)、伊朗(1.92%)、德国(1.84%)、以色列(1.81%)、韩国(1.64%)、法国(1.56%)、印度(1.51%)、匈牙利(1.25%)、罗马尼亚(1.11%)、比利时(1.06%)、波兰(1.01%)等。

(三)美顶尖数学家构成

不可否认,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中肯定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水平处于顶尖位置——拿到了含金量极高的奖项(荣誉);有的虽处于顶级水平却不拔尖——没有拿得出手的奖项(荣誉),又是搞应用数学这一块且发表了大量的而引用值又偏高的论文——通过论文入选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前200名(Research.com)。因此,在本节来分析一下美顶尖数学家的构成。

首先要定义顶尖数学家。本文前三章的评价体系,即权重为30%的第一章(菲尔兹奖)、权重为25%的第二章(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陈奖章奖、布卢门撒尔奖以及ICM全体会议演讲者)以及权重为20%的第三章(塞勒姆奖、凡勃伦几何奖、克雷研究奖、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数学奖、内万林纳奖、算盘奖章、斯蒂尔终身成就奖、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克福拉德奖、数学突破奖、科尔代数奖、科尔数论奖以及斯蒂尔研究〔开创性〕贡献奖)等这三章基本上囊括了北美地区数学界最有名的奖项(荣誉),随便拎一项出来都是沉甸甸的——只要得到其中的一项,都可称为“顶尖数学家”。

由于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中,除美国本土数学家外,其他数学家来自50个国家(地区)——太过于庞大,笔者只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中国大陆、加拿大、中国香港、日本、伊朗、德国、以色列、韩国、法国、印度、匈牙利、罗马尼亚、比利时以及波兰这些国家(地区)来进行分析。因为,一来它们占了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的92.56%;二来它们囊括了菲尔兹奖、阿贝尔奖、陈奖章奖、布卢门撒尔奖以及获取了绝大部分的沃尔夫奖——其他国家或地区只获取了2个:来自南非的Peter Sarnak(金山大学学士〔1976〕;斯坦福大学博士〔1980〕)于2014年获得了沃尔夫奖;来自乌克兰的Oscar Zariski(基辅大学学士〔1920〕;罗马大学博士〔1924〕)于1981年获得了沃尔夫奖。

基于以上分析绘制了图七,需要说明的是:表上数据都是原始数据,并不经过权重处理。表上除了能看到哪一个国家(地区)移民数学家获奖情况外,还能看到其博士学位来自哪里——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哪一个国家(地区)的移民数学家在美国数学界处于顶尖水平,笔者在此就不啰嗦了。

顺便说一下,美国这20位菲尔兹奖得主中有三位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他们是:

1.Maryam Mirzakhani(1999,伊朗谢里夫理工大学数学学士;2004,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是伊朗裔美籍女数学家。她是第一个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满分并赢得两枚金牌(1994/1995)的伊朗人,也是2014年的菲尔兹奖得主。

2.Akshay Venkatesh(1997,西澳大利亚大学数学和物理学士;2002,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是美籍澳大利亚人。他11岁就夺得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铜牌(1993),12岁又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铜牌(1994),另外还是2018年的菲尔兹奖得主。

3.Terence Tao(陶哲轩)(1992,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本硕毕业;199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是美籍澳大利亚人。他曾三度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到了三枚奖牌(1986,铜牌;1987,银牌;1988,金牌)。另外,他还是2006年的菲尔兹奖得主。

最后补充一下,我们中国大陆有79人次入围美顶级数学家样本数据,这当中也有三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他们是:

1.王博潼,2002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其教育背景及取得的奖项(在本文前五章罗列的奖项中所得到的奖项):

王博潼——北京大学学士(2006)、普渡大学博士(2012);2019年斯隆研究奖得主

2.张瑞祥,2008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其教育背景及取得的奖项(在本文前五章罗列的奖项中所得到的奖项):

张瑞祥——北京大学学士(201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7);2022年斯隆研究奖得主

3.恽之玮,2000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其教育背景及取得的奖项(在本文前五章罗列的奖项中所得到的奖项):

恽之玮——北京大学学士(200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9);2018年数学新视野奖得主;2020年西蒙斯研究员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