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75·8”47周年。

提起那年的洪水,给舞钢人带来多少灾难,现在很少人能够说清。暴雨来势之猛,雨量之大,灾情之重,实为历史罕见。从1975年8月5日14时到8月8日8时,66个小时的连降暴雨,1小时降雨量高达136.5毫米,加之上游大水扑来,石漫滩水库水位达到111.42米,超过坝顶1.57米,超过容许最高水位5.14米,大水漫坝,推倒防浪墙,8月8日零点20分,水库垮坝失事,2517人死于一旦,整个舞钢生活、生产用水全部断绝,而工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交通电讯和人民生活都陷入瘫痪......

洪水过后,舞钢人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抢险自救,如何重建家园?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建设中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岁月的河流冲淡多少记忆,但铭记心中的那悲壮故事却随着岁月的洗磨愈发清晰,它已经化作一种精神激励着舞钢人在困难面前发奋图强。

今天,笔者选取舞钢人抢修舞钢的大动脉——平舞铁路的一些片段,作为对那段历史的怀念。

平舞铁路通车于1971年5月,当时给这沉寂的山沟带来了欢乐和文明,祖祖辈辈没有见过火车的乡民坐着拖拉机、牛车、架子车拖家带口成群结队像过节一样涌向寺坡看火车通车。为山沟里出现的庞然大物而欢呼自豪。是平舞建设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平舞铁路当时的主要功能是为舞钢建设运送物资设备。“75.8”的洪水把平舞铁路房庄段的甘江河大桥桥墩冲倒、桥梁冲走,南北10公里的路基冲毁。当时正在兴建中的轧钢厂许多大型设备亟待进场,铁路不通工程建设就不能进行,怎么办?为赢得时间,运输部先对沿途的塌方地段进行修复,然后公司成立了平舞铁路抢修指挥部,以厂为单位成立了9个施工队,组成了一支1400多人的施工队伍开赴铁路前线。每天早上7点半大家在寺坡准时出发,中午自己带饭,下午5点半坐车返回。主要任务是搬运道渣,重修路基,当时没有大的机械设备,全凭铁锹箩筐,手扒肩抬,劳动强度大。

刚开始时是秋天,等到工程接近完工时已是冬季。坐在敞篷车厢里冻得身上发冷,可是干起活来内衣湿透。当时除了每天补助半斤粮票、每月一双手套和一块肥皂外,什么都没有,可是没有人喊累,没有人借故请假不干。让人感动的是,星期天有的职工带着孩子参战,他们说,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经受锻炼。

工地上有一台指挥车每天通报着各单位的进度,报道着各单位涌现的好人好事。整个工地掀起“抢时间、赶进度、保质量”的热潮。为保证工程质量,每加高一段路基,都要先压实、再碾压,然后化验土中的水分,验收合格后方能在铺第二层。当时道渣被冲得到处都是,为减少损失,大家休息时抬个筐四处寻道渣,捡回来像洗土豆那样一个个在河里洗净再铺到路基上,经过大家努力,捡回被洪水冲走的道渣2187方。

经过4个月的连续奋战,共填挖土石方43267方,铺轨3200多米。1975年12月20日,平舞铁路恢复通车。当火车满载着物资驶进寺坡车站时,许多舞钢人流出热泪,是大家的奋斗为轧机牌坊的进场赢得了时间。有的同志把发的棉背心抛向空中,说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岁月沉淀了历史,今天重修的石漫滩水库大坝已经成为舞钢的一道新景观向世人展示舞钢的风采,而舞钢公司的发展更是受世人瞩目。凭着今天的能力,回头看昔日修复铁路的工程似乎算什么壮举,但是舞钢人那种在苦难中奋起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是洪水的洗礼考验了舞钢人,而舞钢人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足以战胜任何困难,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

作者简介:李炳镇,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舞钢报》副刊主任编辑(已退休)。先后出版散文集《流蜜的河》、《李炳镇散文选》,小说集《爱的旋转体》和《岁月有痕·李炳镇作品自选集》等。

编辑:吴巧静 校对:谢春燕

版权声明

  • 原创文章、音视频等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转载或引用印象舞钢署名文章,请尊重知识产权,向原作者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