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建筑是浙江桐庐的青龙坞乡村胶囊旅社书店,在深山里,从村里一座木骨泥墙的老宅改建而来,占地近2322平方米,高仅7.2米,不大的地方。
旅社可容纳20人,都是小小的胶囊,还带一个书店和阅览室。拆除原有楼板和隔墙后,内部空间风格成两个“漂浮”的独立“男生楼”和“女生楼”,各有10个胶囊房间和一个共用卫生间。胶囊错层而上,层高只有1.35米高,但有可站立的公共空间。这肯定是青年旅舍性质的,不是宽大的豪华酒店。
外景
东立面夜景
北立面夜景
清晨的山林
南立面的开窗
内部建筑十分通透
挑空的大厅、书架与主建筑有明确的对接关系
阅览室看东立面
三楼平台看向大厅
阅览室
男生楼与女生楼之间的阅览室
阅览室看向男生楼
女生楼平台看向男生楼
男生楼平台看向女生楼
阅览室看向女生楼
胶囊里看大厅
平台、书架和胶囊
胶囊住宿区看向大厅
休息角
从胶囊内往外看
书架与楼梯局部
转折的路径
特别轻盈的架空楼梯,天窗增加了通透感
顶楼廊道
交叠的胶囊与书架的分割完美融合
胶囊的窗洞
北立面局部
有树的一角
胶囊窗洞在外墙上“随意”分布,与古建的原有风格很默契
这是上海的西涛设计工作室设计的。
有意思的是,这些都不是宏伟建筑,也不是时髦的超现代主义,而是现代化的乡土主义。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建筑文化和语言,但从30年代以来,就在如何把中国建筑语言与现代建筑实践结合起来的问题上一直跌跌撞撞。早年重点在大型公共建筑,如三十年代的江湾体育场、武汉大学等,后来还是聚焦大型公共建筑,如十大建筑,但最贴近生活的“小”建筑被忽略了。
这些年来,不断有各种尝试。很好。建筑之美在于语言的丰富性,即使“中国风”也不宜千篇一律,需要与乡土味道相结合,但也应该带有明确的时代特征,而不仅仅是仿古建筑。这些尝试未必是完美的,但确实是令人兴奋的。
同时,中国的市场也多样化了。追求价廉物美的主流品味依然主导,但追求个性的小众品味也有了自己的空间。这是社会走向发达的标志。
最重要的是,中国建筑走出了“泰晤士小镇”、“白宫”的歪路,开始形成自己的建筑语言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