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要退到上世纪,也就是如今8090后们的童年。当年没有学区房的概念,至少在小学期间,基本没有什么好学校赖学校的区别。离家近,就是最大的要求。市四区的学校,还算比较均衡。

我那时候的中学阶段,全呼市除了一二附,其他的学校似乎都差不多。但是小学升初中要进行考试并且填报志愿,这时候就有生源的区别了,考得好的自不用说,学习不好的只能去一些所谓的赖学校,“立旗杆”也是当年呼市“赖产”们(不良少年)所向往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本来学习还不错,却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心仪初中的,或者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料,家长还想让上一个好学校的,就需要多花钱成为“借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当年初中上的呼市八中,别看现在不咋地,但是当年是呼市响当当的重点初中,那时候老师的教学能力也都很强,市一级的学科带头人也不少。我们班当时挤进去将近80名学生,其中近1/3左右都是借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赖产们自觉不是学习的料,家长也不会有太多期望,所以这部分学生上个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就去谋求一技之长,这又似乎与近几年大力提倡上技校有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要说当年这个不合理,那么我怎么感觉如今的不合理似乎更多?有多少家长为孩子们上一个所谓的好幼儿园、好小学,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进行规划并且进行超出承受能力的投入。小时候最怕“望子成龙”这个词,如今似乎这已经成为标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年代,上下学离得都不远,近的基本都是自己步行,远一点骑个自行车,上下学期间学生们在街头三三俩俩的景象,也是那个年代过来人的一段美好回忆。好学生聊聊作业怎么写,贪玩的同学聊聊昨天看的动画片和漫画,或者哪个球星和歌星的八卦,再或者哪个班的哪个女女最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大学,对于890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那时候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发自内心的。即便考不上正经的大学,能上个电大和成人自考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随着近些年大学的扩招,人人都能上大学,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曾几何时,上学这件事成为了许多家长们生活中最大的负担。好消息是,为了助力创建“宜学”城市,呼和浩特这几年开始加快了在教育改革上的步伐。前几天巨呼市有机会去参观了其中两所“新”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百年学府的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恢复初中部,位置就在曾经的回民区二职北校区。一中从主校派出的三名执行校长,以及38名优秀教师已经全部到岗。今年初一年级招生6个教学班243人,明年计划继续招收7个教学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很多人关注的北垣小学新雅校区。目前该校已经完成一年级4个班的招生工作,9月1日正式开学。这也是新城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项目之一。总投资1.35亿元,建成后新增30个教学班1350个学位。新城区未来三年共计划新增中小学幼儿园29所、新增教学班466个、新增学位19875个。其中,2022年新增16所,9月投入使用6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过境迁,8090后们也都为人父母,不知道当坐在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路上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当年的自己,还有那个和同学相跟上下学的美好回忆。多喝热水啊,兄弟姐妹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