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柱

山西万荣人,字清石,号三舍堂主,河东孤山迟夫,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美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铁建书协原副主席。

2020年受中国书协书法传媒特邀参加“当代书坛知名老书法家书法作品邀请展(全国100位)”并出席开幕式。三舍书院创建人兼导师。作品获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三等奖等。

(北宋程颢诗《郊行即事》)

“贾岛有诗云‘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王国柱笑着打趣,“书法也一样,必须天天动笔,并且还得读懂古帖才能融会贯通”。他凝神用笔,挥斥方遒。

王国柱,一口地道的万荣话。万荣丰富的文化底蕴滋养、影响他,他的书法作品取法高古,用笔凝练,别具一格,自成一体,气韵紧贴生活与时代气息。两次问鼎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和第十届全国展最高奖,是享誉山西乃至全国的书家。

(如是观)

访学不辞劳苦

对书法的兴趣与生俱来。看着喜欢舞文弄墨的父亲和伯父,当年的小国柱一脸崇拜。在万荣求学时,他常常模仿老师的好板书,一手好字的他包揽了学校的黑板报、墙报。在部队十年及转业到地方工作,他的工作内容多与文艺相关,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追求书法梦。

为了学书法,王国柱用脚步丈量四方,汗水洒在每一处有名家字迹的山山水水,一次次摁响名师家的门铃。为省钱挤绿皮火车,坐公交汽车,只为去听某位名师一堂书法课,观一次书法展。他也多次自驾,辗转各地,观摩书法,研讨书法,教习书法,策划书法展。“为书法,我跑遍全中国,国外也跑了好些个地方。走出去之后,才知道天外有天。”很辛苦,他却无比自豪。这种勤勉,这种对书法近乎狂热的追求,四十余年如一日,耕耘雕琢不停息。

(刘禹锡《陋室铭》)

(张怀瓘《书断》一则)

创建三舍书院

“家无长物 唐诗晋字汉文章”,三舍书院,一款显眼的大字行书字帖映入眼帘。

隐于闹市,闹中取静。王国柱退休后创建的三舍书院,集书法学习、交流、创作、研究、教学、策划、展览等于一体。置身三舍书院,如在文化深海遨游。空间宽敞,布局典雅,古色古香。墙上一幅幅王国柱及学生们不同时段的书作,或大幅或小幅,大的铺半面墙,小的书签大。他的书作或雄浑朴茂,或自然拙厚,或精妙玲珑;点画线条的锤炼、结字造型的经营、章法安排的布势及作品整体的艺术表达,均机杼独运,幅幅临帖,惟妙惟肖。人在字前,人入字中。恍若一个个羽扇纶巾、满腹才学的书家提着笔墨走来,洋洋洒洒,和人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观之赏之触摸之,流连沉醉。

(舍得之道)

读书博古通今

地下一摞摞,整齐码放。一溜排开的 10个三门书柜,分门别类。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军事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其中书法专业书籍占三个大书柜。

“书是用来读的,不是摆了装门面。晚上必保证两小时读书,雷打不动。作为一个书法作者,要创作一幅比较满意的作品,应该是既有古意又有文气,同时包括基本功力。作品,是一个书家综合素养的基本反映。一幅好作品,定能透视出作者读了多少书,有多高的思想境界。”王国柱的案头,在读的是《史学与红学》《古代汉语》等,竟然还有一本当代杂文《民国风流》。

王国柱阅读博古达今,他的认真钻研劲,让人称奇。

他的读书笔记,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数年积累,他的读书笔记,柜藏数不清。想欣赏他获“兰亭奖”的书法作品,他便能快速精准取出有两寸多厚的《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书家精品邀请展作品集》一书,翻到他书作那页,细讲参赛时一些难忘的细节,解析书法的精妙。厚厚的镜片,清晰的思路。他严谨、细致,认真、亲切。提起书,他滔滔不绝;抚摸书,他如对待自己的孩子。“读书之于书法,是某种转化的灵感。”书给他的快乐溢于言表。

“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黑格尔语)”。言谈间,王国柱处处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关照书法,时时以书法之修为回顾从前并且审视当下。他的获奖书作《黄山谷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作里融入了儒家的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和散远,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体现空远真味。

(酒里乾坤大 书中日月长)

(北宋程颢诗《陈公廙园修禊事席上赋》

精书艺研书道

“入展获奖包括获大奖是昨天的事,代表不了今天,更说明不了明天。入展获奖,绝对不是目的更不是终点。书法是抛开所有的羁绊,忘怀一切干扰,方可能达到不知何以为宗。”王国柱不骄不躁。正是这样的创作实践,化解了他人难以承受的寂寞与艰辛。

入乎其内,故有深情;出乎其外,故有高格。王国柱不仅自己获得书法众多奖项,还积极致力于策划书法展,包括成功策划中国书法“兰亭奖”山西省作者书法精品展等。对于传统书法,他既是守望者,也是创新者。他创作的系统课题研究《从王羲之到颜真卿——行书的发展与演变》《王羲之对北朝书风之影响》等,剖析朝代更迭史,讲解每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多元解析中国书坛四百余年的发展变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法传承是为了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

王国柱一直在用书法思考生命。

编辑:王国伟

来源:山西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