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天水市南郭寺,记者见到一株树龄超2000年的古柏。古树盘根如爪、虬曲苍劲,经岁月洗练,仍常年苍翠。千年古柏何以“青春永驻”?记者在当地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找到了答案。
甘肃省天水市南郭寺内的千年古柏。(新华社记者文静 摄)
天水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拥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气候温暖湿润。最新普查数据显示,这里生长着2900多株古树名木,以国槐、柏树、柳树为主,其中有100多株超千年树龄。
“古树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活化石,记载着城市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说。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长期缺乏有效保护,很多古树患上了“老年病”:不少因长期遭受病虫害、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侵蚀而“苟延残喘”,更有被恶意刻画、攀爬等导致“伤痕累累”。
2019年,天水市出台了地方性实体法规《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启动了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建立信息数据库,将古树名木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现状等信息一一纳入数字化管理。
付建红说,按照“一树一策”的保护原则,当地组织专家会诊、对症下药,通过树洞修补、土壤改良、促根复壮、叶面施肥等措施抢救古树名木。
保护工作小组对树干倾斜的古树进行加固支撑。(新华社记者文静 摄)
2021年,保护工作小组在居民生活小区内发现了一株树龄300多年的皂角树。由于周围道路全数硬化,树木缺少生存空间,奄奄一息。为了这株皂角树存活下去,需要把刚硬化好的院子地面挖开,用草坪砖代替了硬化水泥,让古树得以呼吸,并在古树周边设置围栏。
但是居民们却不理解,付建红和同事们只得挨家挨户做工作,反复和居民沟通协调,渐渐取得了居民的支持。夏夜傍晚,总有老人在树下消暑纳凉,孩童围着古树追逐嬉闹。
在天水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吴天安看来,常态化保护工作不仅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树立起绿色生态观念。“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我们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另一方面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内涵,守住这份绿色乡愁。”
古树名木的二维码标识牌。(新华社记者文静 摄)
截至目前,天水市已经筹资400多万元,对全市200多株亟待保护的古树名木实施了抢救性复壮,还制作了二维码标识“身份证”,针对重点区域的古树和名木安装生物质能分析探头,实施动态监测,实现对“绿色古董”的数字化智慧保护和个性化“养老”。(记者文静、王紫轩、赵伟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