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道德经》第69章

老子在《道德经》第69章阐明了对待战争的观点,他认为,既不要主动发动战争,又不能轻视战争。

老子先引前人的成功经验来说明战争的总原则,就是反对主动进犯的侵略性战争:“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敢”是有点儿贸然、胆子大的意思;“不敢”不是胆小的意思,而是不贸然进攻;“为主”进犯,就是主动挑起战争,发动非正义战争;“为客”,采取守势,指对于别人的进犯进行应战,虽然是不得已而战,但不是软弱可欺,而是等待时机,后发制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不主动打第一枪,但是你向我开枪,我就要还手。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绝不敢主动进犯,挑起战争,而宁可采取守势,后发制人;我绝不主动进攻一寸,而要退后一尺。

老子认为,对于战争就采取不挑衅、不侵略的原则,主动进犯别国是非正义战争,在道义上就输给了别国。不主动进犯,并不是说要被动挨打,而是要有投敌的力量,不轻易使用。

老子说:“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行(háng)”,行列、阵势,第一个“行”是动词,为摆开阵势之意,第二个“行”为名词,为阵势,行列之意;“攘”,怒而举起手臂;“扔”,对抗;“执”,拿着;“兵”,兵器;“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无形的东西。

关于老子的这段话有多种翻译,各有各的道理,不一一列举,只阐述一下本人对这段话的浅显理解。

“行无行”,明明有军队,却不摆出强大的阵势来,这样做既不向对方炫耀强大的阵势,形成威胁,也不会暴露自己的底细,“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36章)。

“攘无臂”,明明强有力的臂膀,却没有举起来,意思即使自己有力量打击对方,也不会主动出击,更不会以此引起别国的恐慌。

“扔无敌”,明明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以攻打,不与敌人硬碰硬对打,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有多种途径,可以采取迂回的谋略战胜敌国。

“执无兵”,明明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却不靠武器与之争锋,不用武力威胁别国,因为不想以武力逞强天下。

老子这段话,看似无为却有为,与《道德经》第68章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老子不主战的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600多年前,强盛的大明王朝派郑和下西洋,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没有占领一寸土地。

再看看世界上有过许多曾盛极一时的国家,因热衷于武力征服,最后走向衰亡。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各被征服地区联合起来不断反抗亚述,帝国急骤衰退,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并入了新巴比伦王国的版图。

中国古代“兵法之源”《司马法·仁本》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即便再强大,如果喜欢战争也必然会灭亡;天下虽然安定,如果忘记备战国家就会处于危险之中。

一个国家既不能随意挑起战争,但是也不能漠视战争,要有防备之心,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并要有打赢战争的能力。否则,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负责任。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几”,几乎;“宝”,指第67章的“三宝”。轻易用兵,让人民惨遭屠杀,是不“慈”;发动战争,让国家和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是不“俭”;挑起战争,让人们争强斗狠,违背了“不敢为天下先”。祸患没有再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历史一再证明,轻视敌人者,往往都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对手,一旦遇到战争,必然是死路一条。因此,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能轻敌。

不轻敌,就要居安思危,守住“三宝”。守慈,爱惜天下苍生,才会不进犯他国;守俭,珍惜国家国力民力,就不会发动烧钱的战争;不敢为天下先,就不会主动挑衅,轻启战端。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抗”,对;“抗兵”是势均力敌对抗的两军;“加”,相当;“慈”,慈悲,《说文》:“哀,闵也。”就是《道德经》第67章所说的“慈”。所以说,两军势均力敌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

《道德经》第37章已经说明了“慈”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老子认为怀着一颗仁慈之心,才能正确对待战争,才能不主动发动战争,才能在战争中不滥杀无辜,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但要有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到既要不主动发动战争,又要能打赢战争,从而确保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始终秉持这样的原则:“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不惹事,就是不会向谁去挑衅和闹事,决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不怕事,有足以自卫防御的能力和应战的勇气,有底气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令挑衅者望而却步,谁都别想损害我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道德经》第69章虽然讲的是战争,老子对于战争的原则不仅适合于战争,也适合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是不挑事,能扛事,是人生大智慧。

一是不主动挑事。就是惹是生非,故意挑起事端,找别人的麻烦。

不要以为自己有势力,就可以随意以势欺人;不要以为自己能力强,就处处压人一头,以强压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就天天与人耍心眼,占别人的便宜。

如果一个人靠强势和武力去压制别人,到处惹是生非,这个人就会到处树敌,不得人心,必然遭到人们的厌弃。因此,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在取得成功之后仍然保持“不敢进寸,而退尺”的心态,至关重要。

不挑事不是示弱,更不意味着怕事,而是为人谨慎,避免为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烦,好之为之。

二是遇事能扛事。一旦遇到了事,要高度重视,要正确对待,不能轻视,掉以轻心。

一个人如果自恃强大,不把对手放在眼里,轻者会给工作带来被动,重者会给事业造成损失。所以,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视。

不挑事彰显修养,能扛事展现担当。《道德经》第69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世上能够立足,要安分守己不挑事,遇事也要不怕事,更要能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