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乌兰夫公园树木葱茏,空气清新,锻炼的市民人头攒动,呼和浩特市金龙空竹队队长王邦华每天上午都会在这里带领着队员们抖空竹,还义务教市民学空竹,进行公益展演。王邦华说:“大家在锻炼中提升文明素养,争相做公益,为创城工作做了不少贡献。”

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坚持把建文明城与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文化惠民”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注重百姓需求,做精文化大餐。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工作主线,我市打造了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截至目前,我市策划推出文艺作品、展览展出、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文创产品等40个重点项目。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开展了“送欢乐 送文明”下基层服务活动50余次,将更多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文艺演出,把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深深埋入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市民文化品位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集中反映。提升市民文化品位,离不开文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市建成公共文化设施3500余处,覆盖市、县(旗、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除因疫情防控特殊情况时,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同时,持续实施的“鸿雁阅读计划”,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阅读空间,邀请文艺名家牵头成立朗诵协会,“书香青城”建设成效显著。此外,我市积极开展“塞上老街音乐文化美食季”“敕勒川草原文化节暨昭君文化节”“芒果音乐节”等文旅活动,加快长城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黑河郊野公园、马鬃山滑雪场、十余个特色文旅小镇建设,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德法结合助推文明城市创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离不开道德的浸润滋养,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我市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法治力量涵养城市文明,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创新载体上下功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树立公民道德新风尚。持续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在公园、广场、公共文化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1300余处点位设置模范典型公益海报,今年推出李俊怀等青城好人53人,2个集体入选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1名青年入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名少年获2022年自治区好少年称号,全力打造“好人之城”。近年来,连续开展了十届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暨最美青城人的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全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70人,市级道德模范395人,入选“中国好人”25人、“内蒙古好人”138人,选树“青城好人”649人,以先进典型为指引,用向善力量凝心聚魂。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利用班团队会、主题团队日活动、重大节庆日、升旗仪式等场合,借助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对“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

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建立常态化包联交通路口机制。开展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结对共建共育文明”活动,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66个,打造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基地和服务点95个,注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组织3332支、志愿者35万多人,今年以来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78万次。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美丽青城我的家——做文明有礼首府人”一月一主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强国复兴有我 我与文明同行”市民文明行为打卡、“青城有爱 文明有我”等系列实践活动4300多场次。

法治涵养城市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出台《呼和浩特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计划,让法治意识外化为市民自觉文明行为。

此外,2022年,我市还深入实施《呼和浩特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扎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工作,使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如今,伴随着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步伐,首府栽培下的文明之花,已绽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花香四溢,芬芳馥郁……

(记者 吕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