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至7月20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绣”外慧中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线上就苏州城市记忆的“双面绣”模式研究这一课题展开前期文献分析、资料整理和预调研活动。
“人生永远是填填补补,改正改正,求其全而不得,至少求得了心之所安。”许倬云先生的话每每听来,都能感受到最质朴的文字里传达出最深刻的体会和最恳切的期盼。应用到中国青年的科研过程中,不断缝补修改却并不求全责备但求心安,正是小组成员从中感悟到的道理。和小伙伴们从项目开始的相识磨合时往往需要多次的视频会议,到后来调研的相互照顾,从陌生到熟悉,从疲惫到欢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崎岖让我们望而生畏,一路的谈笑风生又让我们感到欣慰,临近结束后多了一种情怀,也多了一份感激。
当写下这篇学习感悟的时候小组刚刚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是否体现了苏州特色进行了探讨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停滞的时候,我们深知目标之宏达艰深。每一次陷入思维的灰暗小道,每一次找不到出口的徘徊,我不清楚“复行数十步”是否能找到想象的桃花源抵达“豁然开朗”的境地,但我清楚并非停止思维似乎什么都不做便能否认问题的存在。凌晨提交整理的论文思路,伙伴们对于每一个模棱两可概念的争论不休......都让我无法确信自己的能力能否匹配上大家期待的目标和老师的帮助。幸运的是关键时刻灵光的闪现让我感激我们没有放弃,偶然浏览的时事新闻,让我发现园林苏州的打造是一个很好的具体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填充进我们缺少的特色案例中。
非常感激过程中遇到的老师——郑红玉老师在假期期间对小组的课题提供从大方向到小细节众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对格式的要求也从不放松,让我们在每一次沾沾自喜时保持了冷静和理智。
进行文本挖掘的过程中我往往由于目的过强而一叶障目,难以保持对一些文献的细节思路保持高度的敏锐。在每一次以为已经趋于完善的时候,在每一次接近阶段性目标的时候,在每一次小组成员有了灵光一闪的妙思的时候,我都以为已经接近了闪耀着光芒的终点,心想:“终于完成了目标了!”。心中早早放松下来时,感激每一次同伴的提问、老师的指导让我明白,课题的研究是一直保持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或许会有一次次原地踏步,但永远不会有终点,哪怕在研究结项的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保持对问题高度的敏锐。
我们在生活中汲取养分,发现苏州的城市居民对于苏州城市记忆的保存和场景文化的构建存在一定的难度,年轻血液涌入苏州城市,城市化进程又要求城市不断更新。由于苏州城市发展“双面绣”的特征,新旧交融,如何保持苏州城市记忆是需要小组成员探讨的问题。我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忱,试图将各自不同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城市文化背景的敏锐理解交织在一起,自由地与跨专业学科的同学们碰撞认知、批判思考,闪耀着每个人的个性色彩。
爱青草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虽然在当下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仍然存在许多未解的问题,也面对着尚不完善的思路,未来调研过程中或许会因为这些问题存在着不稳定性。求全不能,但我仍会尽全力将每次发现的问题解决,做到大家能力范围内的最优解。
每一个星火之光都需要小组思维碰撞的火花去点燃,每个人都是点火人,以思想会友将会褪去外在和其他因素的干扰,纯粹地以思想相交,终会将个人小小的心灯汇入伙伴们成为灯海。在苏州城市转型的重要阶段,作为共同缔造者的小组应当有能力贡献一份创新力量,对此进行解读和积极介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