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里,不少人生活在四川。
下午泸定地震时,第一时间看到四川不同地方的朋友说,摇晃的厉害,目测震级不小。
没过多久,官方评级出来了,6.8级,也是继汶川地震以来,最大的一次。截至目前,死亡7人。
四川人的乐观,是出了名的。他们不忘“调侃”,居家隔离中跑出去算违规么?
我看到不少群里的通知:地震了,所有人下去做核酸。更有人第一时间去找手机,如果不幸被掩埋,先得找绿码,要不很有可能不被抢救。
我还看到了,高风险楼层的人们,一脚踹开了隔离墙跑出去的场景。这种本能,像是给设立围墙的人一个巴掌。当面临看得到的死亡时,哪个更重要?
身处其他城市的人感叹,成都人民真不容易。先是疫情封控,再是高温酷暑,接着又来地震。这一年,在极大不安中,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三。
张丰老兄的文章瞬间刷屏,他的角度总能切中一大部分人的共情。成都的消防通道,是应该打开了。事实上,无论如何,消防通道也不能被封上。
但是,转念再一想,如果地震来了,多少人可以跑到消防通道?又有多少人知道消防通道在哪?我想,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所在的大楼里,经常会有消防演练的通知。每次出动时,形式大于内容。围观者众,实际参与者寥寥无几。
这也直接导致了只要有火警来时,不会逃生的人,只能一个结果——等不来救援,只能等死。不懂得自救,无疑也会加大消防救援的难度。
这个事实是,在一部分人心中,仍然不会把小概率事件当回事。尽管在各大公共场合里,都有消防筒,但是可以熟悉掌握怎么用的,一定没有拿它当武器的人多。
地震预警系统的画面也是让人深刻。社交媒体上披露的,最长的预警时间差不多1分钟。
不要小看这个进步,它意味着只要是第一时间看到提示,是有(紧急)时间跑下楼,跑到空旷地方。这项技术,据说在汶川地震后,已经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区。
眼下,成都还处于全域静止居家中。四川其他地市,也在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封控。不出意外,余震还会持续。
是继续待在家中,还是在外边,这是另一个问题。跑出外边的人,会不会面临传播的风险?
往往越是这样越要冷静。其实,答案在每一个人心中。
不得不说,有时我们需要点非常规方式,打破习以为常的惯性。尽管这种非常规不常见,但也证明了些道理。
那就是,让一些人明白,应急反应和封控难题,它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让人回到最本能的状态——逃生。
如此一来,更让人思考封控的意义,以及这背后的逻辑难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