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是如今的“三有保护动物”,而它成为保护动物的原因就是曾经的野猪数量急剧的下降,以至于到了非保护不可的地步。不过,如今的野猪在一些地区已经呈泛滥的态势,这一点从近些年较多的野猪破坏庄稼和伤人的报道就可以看出来了。

那么。野猪为何会一度的销声匿迹呢?如今它们为何有频频的伤人损物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猪为何会一度销声匿迹?

野猪与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曾经的数量较多,而且活动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的边缘有较大的重合,这使得在人兽冲突中,野猪和狼都是最严重的。

其实,人与野猪的冲突,并非如今才有的,而是自古有之,毕竟野猪有21个亚种,其中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就有7个,只不过以前的野猪伤人损物只是个别现象而已,这是为什么呢?与三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天敌的约束

野猪固然强悍,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一种杂食性动物,而只要是杂食性动物,就归食肉动物管。在野生环境下,野猪最大的天敌有四个:老虎、花豹、狼群和豺群。这四种动物对野猪的约束能力是非常强的,其中老虎和花豹主要针对的是成年野猪,而狼群和豺群不但对成年野猪有威胁,对野猪幼崽的捕杀能力也是极强的。

在这四种食肉动物的约束下,野猪的数量一直是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人为的捕杀

在野生动物的约束下,野猪只能稳中求发展,此时人类来了,人类并非野猪自然食物链的一环,人类的介入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在以前,猎人和猎枪的数量较多,再加上陷阱、捕兽笼等工具的灵活运用,大量的野猪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野味”。

所以,人类的捕杀在野猪数量稳定的时间段内对野猪数量的减少是非常明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栖息地的减少

人类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人口更是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以我国为例,1947年,我国人口数量约有4.57亿,到了1953年,就变成了6亿,1982年,人口突破10亿,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不到40年间,我国的人口翻了一倍不止。

作为农业大国,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耕地,所以,在20世纪,尤其是从50年代开始,我国对土地的开垦也是逐年递增的,而开垦的土地原本就是野生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失去了栖息地,野生动物的数量必然会减少,野猪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栖息地减少、天敌约束以及人类捕杀三方面的作用下,到了20世纪90年代,野猪的数量就已经变得比较的少了,由于野猪本身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而且对生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到了2000年,野猪被列入了“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之中,成为了保护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野猪为何频频伤人损物?

如今的野猪伤人损物频发,最主要的原因是野猪变多了,至于野猪为何变多了,除了它们有保护动物的身份外,还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第一:天敌减少。“豺狼虎豹”这在以前属于“害兽”,人人得而诛之,尤其是在人类栖息地扩张下,人与这些猛兽的冲突也在加剧,所以,除了野猪外,豺狼虎豹也是以前人们的重点打击对象。

这一打击不要紧,将原本几乎全国分布的华南虎打到了野外灭绝,将原本栖息在华北、华中以及华南部分地区的华北豹打成了极危物种,将全国分布的豺打成了濒危物种,将原本最常见的食肉动物狼也打成了局部少量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敌的大幅度逐渐递减,让野猪逐渐的缺少了约束的天敌,它们的成年个体存活率上升,幼年个体的成活率也大大的上升,此时野猪的数量从21世纪初开始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人类捕杀能力的下降。许多人说野猪泛滥的原因是它们保护动物的身份,这导致了没人敢去打它们的主意。但是这个说法比较的片面,因为保护动物的身份不关键,人类捕杀野猪能力的下降才是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猎人和持枪者数量大幅度的减少(收缴),这使得人在面对奔跑速度快、攻击性强、防御能力强的野猪时失去了杀伤性的武器,其次,为了保护其他的动物,陷阱、捕兽笼、夹也成为了禁止使用的捕猎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使得多数人已经没有了猎杀野猪的能力,而且野猪本身脾气暴躁,具备极强的攻击性,人一旦惹怒它,没有杀伤性武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结果是毫无悬念的人落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缺少天敌、人对其捕杀能力下降的前提下,野猪的数量逐渐地开始不受控制,而如今虽然我国对环境的建设和恢复力度很大,但是一些地区的野猪数量已经超过了野生环境的承受能力,于是,野猪开始将矛头指向了人类的生活区域,进入庄稼地吃掉庄稼,甚至进入人类的居住地觅食,发生伤人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猪伤人损物何时休?

目前,我国多个地区已经出现野猪泛滥的情况,此时想要解决“人猪冲突”就要从两方面下手了:

第一是针对性的调查区域内的野猪数量。这一步非常的关键,因为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道野猪有多少头,才能根据野生环境的大小去针对性地捕杀野猪,将它们控制在一定的数量内,让它们尽可能少的进入到人类的活动区域内。

第二是建立相对健全的赔偿机制。野猪既然有“保护动物”身份的加持,对于它们伤人损物也应该有相应的补偿政策落地,不然农民辛苦大半年的庄稼被野猪破坏,颗粒无收,显然就会降低农村的种地积极性,而且野猪伤人通常比较严重,需要承担较高的治疗费用,这些都是已经落实到实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猪差点销声匿迹是在天敌和人类共同的约束下导致的,所以成为保护动物是必然的。但是如今局部地区的野猪已经泛滥成灾、伤人损物,所以,在野猪天敌短时间还不能恢复的前提下,就需要人类主动的去控制它们的数量了,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补偿政策,这样我们才能在保住野猪的前提下,慢慢的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