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隐入尘烟》的逆袭,令到同样是纯剧情片的《海的尽头是草原》成为了秋季档中国电影市场的焦点影片。

而不同于前者只有海清一位相对较为知名的主创影人,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导演就是不少观众熟悉的——尔冬升

他拍过《新不了情》、《烈火战车》、《门徒》等经典港片,在内地市场,也有着《窃听风云》系列,当年有着不错的票房成绩。

就算这些片子都没看,没了解过,也应该会有观众听说过他在综艺节目上怒怼郭敬明的强悍一面。

尔冬升在进入2010年代之后产量开始下降,只有《我是路人甲》《三少爷的剑》两部长片。

或许他已经厌倦了拍商业片,更想要为中国电影带来一些难得的精品。

《海的尽头是草原》在2021年春节开始勘景筹备,尔冬升人生第一次亲自去到内蒙,不只是选取拍摄地点,还采访了许多当地人,深入了解那一段真实的历史。

没错,故事源自一段真实的新中国历史。

1959年至1961年,中国处在一个艰难的开拓阶段。

江浙沪和安徽等地涌现了大量的孤儿,数量过多的孩子,令到孤儿院不堪重负。

于是,这些面临营养不良和疾病威胁的孩子,被送到了内蒙,由当地没有子女的牧民家庭收养他们。

前前后后大约有3000名孩子,坐上了列车,前往内蒙的新家庭。

这一事件,就被称为“三千孤儿入内蒙”

孩子们就这样有了新家,但他们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海的尽头是草原》把焦点放到了一对兄妹身上,以小人物来反映那个大时代。

这对兄妹的母亲,无可奈何地将他们送到了上海的福利院。

因为“三千孤儿入内蒙”事件,妹妹杜思珩从上海被送到了内蒙。

孤身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进入一个新的家庭,这未必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

对于杜思珩来说,她更想念她的母亲,她非常不适应,内心里抵触内蒙,一心想要回到上海。

这就让剧作有了一个强烈的矛盾。

收养杜思珩的内蒙家庭,要让这个内心无比抗拒新环境的孩子适应下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程中,马苏扮演的蒙古族妈妈萨仁娜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没有说要强迫孩子怎么样,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如果杜思珩想回去上海,她不会阻拦。

但母亲再伟大,也只是一个人。

要真正让杜思珩从抗拒到接受,还需要整个家庭的力量。

王锵扮演的内蒙哥哥那木汗,是让杜思珩产生思想转变的关键。是他让杜思珩知道,这个内蒙家庭,是真正爱她的。

深谙商业片套路的尔冬升,也许是担心观众看这样的剧情片,单线叙事太过乏味,于是他决定在杜思珩的主线故事上,加入另外两个时空穿插叙事。

一边是杜思珩的儿时回忆,加强角色的塑造;

另一边就是亲哥哥杜思瀚的寻亲部分。

杜思瀚由老戏骨陈宝国扮演,《大宅门》《大明王朝1566》两部代表神剧就足以体现他的江湖地位。

长大后的杜思瀚,已经是六十年没有见到杜思珩。

他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不想有遗憾,于是踏上了前往内蒙寻找妹妹的旅程。

这样一来,戏剧就更具悬念了。

杜思瀚能否找到杜思珩,失散的一家人能否团聚,哪怕只是一次?

而杜思珩是否会决定留在内蒙生活,又能否与亲哥哥重新相遇?

如果杜思瀚找到了杜思珩,杜思珩会选择回归原来的家庭?

他们一家人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

从港片的磨砺中走出来的尔冬升,他知道如何用更为娴熟的手段,去讲述一个故事。

内蒙部分的蒙语对白,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感。

在综艺节目上与尔冬升熟悉,并因此参演的马苏,她就需要全程说内蒙话。她苦背内蒙台词,完成了一位演员应该做的事,没有辜负尔冬升对她的信任。

故事始终保持着含蓄与克制,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情感,油然表达。

能避免近年来国产片过度煽情的通病,这一点就值得观众支持。

截止至发稿,《海的尽头是草原》从豆瓣7.7开分,上涨到了7.9分,有望冲击8分优秀线。

中国电影正需要更多这种真正的电影出现在市场上。

而能否涌现更多类似的佳作,就看观众的支持了。

如果一部又一部,越来越多的文艺片可以卖座,电影创作者也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潜心拍好片。

而不是为了一味为了票房,用各种套路来敷衍观众,达到所谓的“商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