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天津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发力推动天津教育高质量发展。
天津始终用心用情关爱学生,把学生成长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每年都深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上率下形成了全市、全社会关心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
十年来,我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大中小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面向中小学生开放26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场馆等,大中小学跨段共建、联合备课、交流互动形成常态,思政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挂牌245个区级、1934个校级“实践课堂”资源单位,形成“新时代实践行”“同学去哪里”等实践活动品牌,大学生西部支教年年超额报名;“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抗疫直播课收看过千万,“初心映照新时代”全媒体思政课浏览量过亿,育人效果明显提升。高校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规模翻一番,在全国率先实现配备双达标。
我市坚持五育并举,重视体育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十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上升23.71个百分点。呵护身心健康,设立24小时阳光心理热线,学校1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市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5.12个百分点。推进美育改革,加强学科融合,丰富美育实践,在全国率先举办市区校三级文艺展演20年,建成美育实践基地19家。深化劳动教育,打好课内课外“组合拳”,认定12个市级、226个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90%以上学校实现学生自主负责校园环境卫生,大中小劳动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落实率全国第一。
我市基础教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十年来,我市奋力书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统筹推进幼儿园资源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推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制定各级各类幼儿园质量标准规范,开展提高保教质量专项培训,率先探索科学幼小衔接,不断提高保教质量。率先建设市、区、园三级监控系统,将全市幼儿园纳入监控范围,确保幼儿园安全稳定。
先后投入120亿,完成三轮次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全市12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标。2015年,作为全国第三个省份,16个区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2022年,4个区被国家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市直属学校合作办学35所,结成“区域发展共同体”9个,成立办学集团69个,建立学区213个,学区化办学达到99%,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持续开展“提质增效”等三个专项行动,明确17条举措、21个重点项目清单和17个负面清单,率先分学科制定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率先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率先编制优秀作业案例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
实施普通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先后投入56亿,新建农村高中11所,改扩建学校75所,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全部达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平稳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高质量建设50所特色高中、54个学科特色课程基地,1区、3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高水平培育30所品牌高中,力争建成一批依法治校、全面优质、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品牌高中。同时,建设35所“强校工程”项目学校,带动城乡普通高中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十年来,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均取得了进步。
我市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推进器,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从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到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荣获职业教育领域首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再到教育部与我市实施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取得了瞩目成绩。此外,职教院校主动服务国家大局,为中西部地区19省市培训万余名师资,形成精准帮扶的“天津经验”。
我市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工业大学、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等5所高校的应用经济、数学、化学、化工、纺织科学、临床医学、中药学等14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国民航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围绕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新增和动态调整100余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点、38个博士点、116个硕士点,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认定南开大学等10所高校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遴选49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学科专业布局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更趋合理。师资队伍中拥有30名两院院士、90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2021年高校各类科技经费投入近68亿元,其中企事业委托技术开发转让类合同金额近14.5亿元,新建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