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大家好,我是成都国际教育的胡老师,同事们一般叫我老胡。

很多家长在纠结要不要走国际教育这条路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担心,孩子小学6年+初中3年都是读的体制内学校,转换赛道进入国际课程,能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课程跟国内课程的区别究竟有多大?差异在哪些方面?

一、升学范围的不同

首先,无论是普高还是国际高中,升学目标都是考个好大学,并且考好大学的条件也相似,主要还是看学术能力,也就是成绩。普高和国际高中的升学区别在于大学申请的范围和流程。

读普高,未来大概率是考取国内的高校。可能也有家长会说,高考成绩也可以用来申请海外大学呀。这里要解释下,单用高考成绩没办法申请海外大学较好的大学,还必须搭配上其他国际性测试成绩才行,比如托福、雅思、AP和SAT之类的。但因为高考的学业紧张程度非常高,学生是几乎不可能一边学普高的课并准备高考,同时又把国际性测试的成绩考出来。当然,学生高考后,如果想留学,确实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准备,去到一所比较普通的海外大学,或者先去读一个预科再转本科。

读国际高中,就不可能再考国内大学了。家长不要想到什么两条路,至少开AP ALEVEL IB之类的国际高中是满足不了高考需求的。不是说学生不能去考,严格来说是有高考报名资格的,但国高学的知识点都跟国内大纲不匹配,高考要考在国际课程里面可能都没学过,国际课程里面重点学了的知识在高考里面又不会考。所以读国际高中,未来申请大学就只能是海外大学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大学。

二、升学流程的不同

其实无论是普高还是国际课程,都有“高考”这个环节,只不过国际课程对应的是“洋高考”。但升学的流程有很大差异。国内升学的时间点是在高考之后,拿到分数,再填报志愿,根据志愿的顺序来定录取结果。申请国外大学,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洋高考”之前就去申请了,这就奇怪了。我解释下,其实是因为“洋高考”的结构很复杂,并且往往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是在高中三年考多次,比如高一就开始考,高二也考,高三再考。一般西方大学的申请时间是在高三上期,学生届时只需要提供当时已经考出来的成绩就行了,等后面的成绩考出来了再“补”给海外大学即可。

三、开设学科的不同

四川从2025年开始就启动新高考了,今年入学的新高一学生就是按新高考来选科,方式是:语文、数学、英语必考,物理和历史2选1,化学、生物、地理、政治这4科里面再选2科,这种新高考简称3+1+2。学科总数量还是跟过去一样, 9门里面考6门,3门大主科(语数外)+3门小主科。

国际课程就不同了,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10门以上的学科,以AP为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文地理、心理学、世界史、环境科学、微积分AB、微积分BC、物理1、物理2、物理CM、物理CE、化学、生物等等,并且学生是都可以学的,理论上没有说哪个是必选,学生3年一共学6门并考试,也可以学12门并考试,甚至可以只学3门 。当然,刚刚是以AP为例,A-Level、IB和加拿大课程等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特点。但跟国内课程相比,区别可以总结为:学科选择范围不同,学科的搭配模式也不同。

这个不同,学生不难适应,因为实际上课还是每周45节,每节课依然是40分钟,并且会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学生选课。

四、教学风格的不同

关于这个,网上经常有评论说国内课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国际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其实国内教育圈老早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了,国内课程老师赛课的一个重点环节就是看课堂活动是不是以学生为中来开展的。所以网上的这种言论不准确。

但我还是要有一说一,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国内中小学班级人数巨大,并且中考、高考在考题的复杂程度上确实比国际考试高,因此国内课程老师的教学进度很紧张。大多数普高主科老师的课堂都极其讲效率,课堂互动不会特别多。而且理科是以计算为基础,文科以记忆为基础,这两类技能不太需要过多的“互动”,所以课后的作业形式也就比较单一,相信家长都体验过,我就不多说描述了。

国际学校和国际部的班级人数少很多,这给老师开展课堂互动提供了一些便捷。更重要的是,国际教育里面有很多教师来自海外,他们更习惯以“研讨”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说得直白点儿就是,国际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要少些,留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做课堂活动。

留作业的方式也不同,普高一般每次课后都会留作业,并且规定了第二天上课前交。这就等同于规划了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精确到了每天晚自习要做什么。但教国际课程的很多老师倾向于一次性布置一周的作业,学生需要自己规划完成作业的进度,可以每天做一点,也可以早早地一次性完成,也有孩子喜欢拖到“交稿时间”再去抄别人的。家长您觉得这两种留作业的方式孰优孰劣?

我的观点:看短期学业发展,普高那种更适合中学生,至少适合95%的学生,因为孩子嘛,时间管理和任务规划能力还很弱,老师把任务细化到每天,学生就只需要按要求完成即可。但长远来看,国际课程那种留作业的方式会影响学生更多方面,比如他们就得学会如何规划任务、拆分任务、定任务闹钟等等。

以上这些是很多学生初期不太适应的,很多孩子习惯了被动听讲,课后老老实实做题。但在国际课程中,需要学生上课参与很多讨论,基本上每节课都得上台发言,课后作业也经常都是小组合作型的作业。大部分学生1至3个月可以完全适应这种变化。

五、考试评分模式的不同

国内考试的得分都是看卷面分,一道题都没错,才是满分。国际课程的“洋高考”基本都不以卷面分为最后分数,而是转换为“等级分”。例如:卷面得分60-75是C等级,76-90是B等级,90以上是A等级。下图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评分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分数差异性降低,竞争看起来要温柔些。比如3个学生的卷面分分别是 99,95,90,但最后他们的等级都是A,在申请大学时的效用是一样的。

这也就导致,在分数内卷上,普高的学生肯定是每分必争,重视度比国际课程学生稍高些。当然,国际课程的学生也争,毕竟还是有等级的差异,但体验上没那么紧张。

六、课余学业安排的不同

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普高学生还是国际课程学生。但我这里指的是课余“学业”安排。对普高生而言,其实就是出去补课,或者自己额外刷题,做老师没有统一布置的题。

国际课程的学生一方面也会有补课的需求,但除了分数,他们还需要做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例如:组织或参加公益活动、经营社团、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学生需要通过这些来向大学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升学竞争中得到加分,海外大学的录取要求是包括这些软实力的。

七、语言环境的不同

这个就一句话,普高上课肯定是中文,但国际课程里面老师一般用英语更多,甚至是全英文授课。不仅仅是英语课哦,是数学课、物理课、经济课都用英语来上课。英语在国际课程中主要是“工具”,时时刻刻都会用到,这也是学生在出国前一定要掌握的技能。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常用英语还没掌握好,各个学科的学术英语怎么听得懂啊。其实多虑了,有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单词替换、案例解释、活动演示等教学法来让学生理解英语专业名词,而且每节课的专业名词数量也不会太多,老师会重点解释那些词语,中国老师还可以用中文来解释专业名词。

以上是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比较重要的几项差异,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差异是我没有讲到的,每所学校的情况也不同。

欢迎家长跟我讨论孩子就读国际课程前、中、后期的各种疑问和心得。

本文由“老胡谈国际课程”发布,2022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