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国之魂也,乃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当今之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的碰撞,亦升华为经济军事“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并肩对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我省的文化发展应当要抓住时代机遇,守正创新做好理论舆论、文明文化、事业产业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创新文化理论,充盈文化之魂。万山磅礴看主峰,沧海茫茫望灯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彰显出强大力量。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增强新闻舆论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正能量。加强改进文化传播,聚焦治蜀兴川火热实践,深耕巴蜀文化沃土,用好用活遗迹遗物、蜀工蜀艺、名人名篇、川剧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六大资源”,多渠道、多声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四川故事。

提升文化服务,增强文化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需要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处于重要地位,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明显。全面建设文化四川,必须紧紧抓住提升文化服务供给力这个关键,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紧盯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着力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拓新文旅发展,增添文化之色。充分发掘利用四川丰富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是符合四川省情、满足人民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现实需要。要准确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三星堆-金沙、九寨沟-黄龙、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重点文旅品牌和文旅走廊,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坚持融合创新,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改造提升传统文化旅游业态,培育更多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新兴文旅业态。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走好文化自信之路,全面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