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学佛修行,有一句很辛辣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学佛多年,道心退转,最后消失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那些已经遁入空门、出家修行的僧人,学佛多年之后菩提心没有了,很多甚至还俗结婚,重新红尘磋磨了。

当然我们修行更多是为了“照见”自己,所以很多的感慨也是说给自己听,进而“循业发现”、追根溯源,发现这一现象背后的业力推动、缘起因果,便于更好地策励自己。

中国人的精神构成和底层代码

自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内核,自此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一直以此来教化民众,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基因,使得每一个中国人不可避免被打上了这种精神烙印,成为了融入我们血液的集体潜意识,构成了我们的精神根基和平台,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儒家思想提倡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修齐治平”。无论是对“小家”还是“大家”,最终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就算是圆满了,就可以死而无憾了。至于,死后的问题,则似乎一直避而不谈。孔子甚至还正颜厉色道:“未知生、焉知死”,不希望弟子“怪力乱神”,要“敬鬼神而远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中国的精神文化一直是重视今生而没有前世和来世的概念,或者基本上不承认这种时空维度的存在,毕竟今生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而且,祖祖辈辈、世代传统为我们规划了一整套完整的人生路线图和价值体系,清晰明了、安全可靠;最后,再加上我们有一种“尚古”的精神倾向,听老祖宗的话,做一个安守本分的老实人。——除非人生出现重大变故、遭受了比较大的冲击,否则很难敢于也不愿意跳脱这一“网格”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我们经常赞誉的苏东坡、韩愈,屡次被贬、仕途不顺,被迫纵情山水,或慨叹大江东去,或田园采菊、悠然南山,搞得一副云淡风轻、很有禅意的样子,但其实内心一直“位卑未敢忘忧国”,心心念念一直想着社稷江山(具体可以细品其诗文),并没有真正的看破和放下,那些看起来云淡风轻、出世洒脱的诗文,更多似乎是为了抚慰精神上的创伤,达到某种心理平衡和治愈救赎吧;甚至,古往今来那些隐逸山林的雅士贤哲,虽然不能说全部如此,大部分人似乎是以这种“低调”的宣传来博取“高调”的声名——以此完成人生的“曲线救国”——一旦朝廷招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高官厚禄,估计很多人沦陷投降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这些传统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集体潜意识的强大和威力。这些古圣先贤尚且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在强大的传统价值面前,真的是不堪一击。

就像今天在终南山过着“隐居”生活、与世无争的文艺青年、并不是真正修行的“世外高人”(真正的高人其实不想被人们见到,凡是你见到的都是对方巴不得让你见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一旦遇到某个可能影响其人生命运的重大机会,可能是某个投资机构、策划人,甚至某个男神或女神;或者自己一个人“孤独寂寞冷”呆得烦了、支撑不下去了,估计会毫不犹豫下山还俗,重拾人间烟火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以后也会纷至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看来,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名人大家,还是当下的文艺青年,都是在进行某种“演”,并非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甚至当作了一种工具和“方便”。

当然,人各有志,我们对别人的人生规划和价值体系无权置喙,只是如果以打着修行的名义,做着世俗的贪嗔痴,那就值得商榷了,也是自我需要警惕的——即便写下这些文字,难道我身上就没有?(何况潜意识的东西往往连自己都无法察觉)。毕竟,中国文化太擅长兼容并蓄、一番改头换面之后为我所用,成为达到自己隐秘的潜意识的工具了。

想起刚刚离世的稻盛和夫,朋友圈各种缅怀、悼念,很多人把老爷子的“在工作中修行”当作人生的格言、奉为圭臬——当年的我还大言不惭地扬言贯彻这样的人生哲学——但最后落得个鹦鹉学舌、说说而已。很多时候把自己搞得很有逼格的样子,或许只是完成自己的心安理得罢了;坦白讲,不但没有在工作中修行,甚至还在工作中修了很多贪嗔痴……或许每个人也都可以扪心自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下大部分中国人精神构成和底色,依然是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当这种积极入世、讲究修齐治平的文化遇见了着眼于出世修行、最终获得终极自在解脱的佛法,注定会面临一场精神的冲突和对立,或许在很多佛弟子心中也正在较量,无法完成对立统一。

试图将其融合和统一,在世俗的工作生活、相夫教子中完成修行,不是没有可能,但除非有足够的定力和智慧,像维摩诘居士那样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否则一不小心就此沉沦,从此“是路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宗萨仁波切曾经开示说,佛陀其实早已悟道成佛,但依然选择投生到迦毗罗卫国,示现悉达多太子相,并且以出家修行完成开悟成佛。佛陀拥有了一切,无尽的荣华富贵、娇妻爱子(还尚在襁褓),但依然可以放下、割舍;如果说红尘可以修行,那么悉达多也完全可以不必出家,在皇宫深院似乎也可以,而且各方面条件似乎更好,这样兼顾了自己的家庭、国家和修行,不是更好吗?佛陀拥有了一切,但决绝地舍弃了这一切;而我们拥有的只是那一点,却紧抓不放。

当然,我们又会假装谦卑地说自己没有佛陀的福报云云,你确定这不是自己隐秘的潜意识为自己找到的看似合理又正当的借口和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悉达多出家之后,各处参访、遍学所有外道,又经历了六年常人难以忍耐的苦行,最后发下弘誓大愿不成正觉终不起身,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启明星而豁然开悟、成就佛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修行绝非儿戏,能够出家修行乃真正大丈夫(每个人都可以是)所为。毕竟,除了要面对外在的种种阻力,内在的“心贼”则更需严加提防。

当我们开始修行、证悟清净空性时,魔王波旬就开始恐慌,所以就千方百计加以阻挠和破坏——正如当年佛陀修行时的遭遇一样,只不过佛陀以无畏的智慧和定力将其降服,最后得大自在解脱;而我们往往业障深重而慧根浅薄,福德资粮可能远不及佛陀,当“一人与万人敌”时,往往一败涂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本来我们用来对治迷惑烦恼、贪嗔痴的佛法经常会被狡猾的“我执”诱骗过去为其所用,转而对付我们,让我们感觉自我良好、貌似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时,却不料早已跑偏、背离,走向了隐秘的“贪嗔痴”,最终修成了一个更加坚硬、狡猾的“我”更加难以调服。

更不用说在现今的末法时期,正法式微、魔王更加变本加厉,众生的贪嗔痴、迷惑烦恼无明我执更加炽盛猛烈,修行更加举步维艰。

所以,认识到当下修行的现状和紧迫(当下速修犹太迟),若不升起真正的向道之心,而颠倒妄想,白白浪费暇满人身,一不小心将会长劫沉沦、无有出期。

循业发现、一一观照对治,别无他法

这好比把脉看病一样,知道了病因,下一步就是要对症下药了。而对于精神层面的疗愈方法,仿佛只能是“心病还需心药医”。

对于我们所执着和看重的一切,我们可以一一观照,追溯其缘起因果,审视其前世今生,重新评估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其一、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意识形态引导。

比如我们认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修齐治平”,是当时儒家确定的价值体系,从此以后在我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一直打上了儒家的烙印,成为我们民族的底层代码和基因;试想,如果当时不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而是另外一种思想和价值体系,那么是不是我们今天的价值和观念就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就像我们的近邻印度——众神的国度——他们认为人生最高的意义是侍奉神,最终与神合而为一、超脱轮回,而世俗生活如梦如幻。所以,古往今来,虔诚的印度人会将修行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很多贵族和巨富甚至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突然放弃一切出家修行,甚至还是各种难以想象的苦行,以期超脱轮回,获得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在今天的西藏,就像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中所记述的那样:很多藏人物质上虽然并不像我们那样富有,但精神上却是愉悦和充实的,很多藏人也是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之后,就视修行为人生大事,同样希望跳脱轮回、走上真正的自在解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我们当下的价值体系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的认知,甚至只是我们一以贯之、约定俗成的集体观念——一种群体“我执”,不一定代表真理,也不是非要如此。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转念一想,就可以突破禁锢我们的种种执念妄想而豁然开朗。

其二、我们可以进行智慧的观照。毕竟,我们一直相信“眼见为实”。

《金刚经》的开篇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文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似乎很少去观照我们的安身立命,大部分人都走着相同的道路,活成了相同的模样:出生、长大、求学、工作、成家立业、养儿育女、两点一线,一直重复直到生命的尽头;然后,子女同样重复我们的轨迹,祖祖辈辈、一代一代,莫不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业力强逼十二因缘导致我们这样生生死死、来来去去,但大部分人似乎都热衷这样一个轮回的“游戏”;我们不愿、也不敢或者也没有意识“出离”出来去看待我们的漫长历程,就这样一直流浪生死大海。

而且,人生苦短,几十年的生命、三万多天,从漫长的宇宙来看就是刹那间的存在;从无尽的宇宙来看,地球也犹如看不见的尘埃,而我们也终究更是尘埃中的尘埃。甚至,连我们曾经存在的痕迹也都会被抹去,好似从未来过一样。而地球太阳、银河星辰,甚至有一天也会消失毁灭,一切终究归于空无。而这不是悲观消极,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事实,甚至也已经被科学所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无法带走,也无法阻止我们消亡。甚至很多人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时才幡然醒悟自己一生的孜孜以求,却终究如梦如幻,但此时悔之晚矣。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当我们在这个世界闭上眼睛,而在另外一个世界(假设有)睁开眼睛时,或许才追悔莫及,但只能听凭业力催逼,无力回天了。

其三、我们可以认为“红尘是道场”、借假修真、借烦恼修菩提心。

帝洛巴尊者曾经说过,不是事物障碍了我们,而是我们对事物的执着让我们迷失了自性本心。所以不是要让我们放下所有的东西、不是抢夺我们的玩具(估计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松了一口气),而是让我们放下执着,好像那样就简单了,我们就“安全”了——虽然是自我欺骗的假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只要你能够做到了了分明、如如不动,那么你可以拥有一切;并且,也确实可以将红尘作为道场,借假修真、借烦恼修菩提心。

道理如此,逻辑似乎也正确,但这不等于事实正确。实际上,古往今来,好像除了维摩诘居士,无论是“南师”,还是索达吉堪布、宗萨仁波切等大德上师相关的开示中,都没有人看到人可以于红尘修成正果;与之相反的是,很多人最后道心退转、佛在西天了,甚至最后还俗成家,继续红尘磋磨、终了此生了。

佛法上也说,在我们没有足够修行功夫时,或许最好是选择清净的善所缘努力修行,增长觉知、禅定和智慧的力量。好比是一棵小苗,在没有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之前,一阵狂风暴雨可能将其掀翻倒地;同样,如果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就匆忙试水,就有可能成为“泥菩萨过河”。

除了悉达多太子示现离开皇宫,找到清净之地苦修之外,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大德在没有开悟之前,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闭关修行,甚至一生都精进不懈,最后方能成就: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到中土的达摩祖师,为了明心见性、参禅悟道而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里“面壁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勒日巴尊者一直住在无人知晓的山洞,靠采食野果为生,最后身体呈现果绿色。有人劝他说可以红尘生活,像他师父那样娶妻生子也不耽误修行,但米勒日巴尊者谦卑地说自己完全没有师父的智慧和定力,不敢妄自下山入世,苦修多年最后终成正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这只是“游戏”、别当真!

总之,对治我们修行无力的关键在于:要认知到我们的精神构成和底层代码,从根源入手,对其进行一一的对症下药,才能最终彻底根治;否则如果病根不除,就算吃多少“精神补品”,多少年吃斋诵经,听多少遍苦口婆心让我们“看破”、“放下”的规劝,我们依然还是没有感觉、没有改变;最后除了一大堆的名相、教理可以让我们谈玄说地之外,并没有脱胎换骨、明心见性,倒是修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老修行”。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放下一切出家修行。事实上,或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福德因缘——但愿这不是我们惯常的、潜意识逃避和抵触的借口;我们也的确有太多的责任、义务、伦理道德乃至生命本能——虽然他们只是人类的自我设定、自我绑架甚至自欺欺人,本质上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在没有突破和跳脱之前,我们随喜所有的善行:无论是小乘追求涅槃

解脱,还是大乘追求自觉觉他、同证菩提;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在一切时空中、一切所缘境上,都不舍须臾精进修行。

只是在这场“有为法”的游戏中,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游戏、这只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转瞬成云烟,所以不眷恋、不执着、不当真,甚至借假修真,或许我们就成为真的修行人。

同时,如果我们知道这只是“游戏”,那么我们周遭所有的痛苦、烦恼、执着,或许就可以瞬间消散脱落,而我们也会得到真正的清净、安宁和喜乐;而这样将进一步激发我们修行的信心,增上修行的精进、力量和欢喜,再接再厉,终证菩提。

愿我们都可以今生成就、不负暇满大义!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