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工伤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牟淑兰 胶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摘 要
工伤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意外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伤残或死亡。工伤康复是利用现代康复手段和技术为工伤残疾人员提供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职业劳动能力,促使伤残职工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是工伤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体系,已成为我国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阐述我国工伤康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青岛市工伤康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青岛市工伤康复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工伤;职工;康复;保险
一、国内外工伤康复现状
(一)康复服务
工作安全和健康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每年工伤及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4%。国外的经验和实践表明,90%以上的工伤职工通过工伤康复可以重返工作岗位。我国政府对康复事业十分重视,提出了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2021年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9010万人,其中农民工7179万人,全国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27亿元,支出406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737亿元,储备金结余125亿元。数据表明,未来几年内,我国工伤康复事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二)工伤康复制度
1951年2月,我国政府颁布施行《劳动保险条例》,全面建立工伤保险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工伤保险改革试点,开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探索。经过1996年、2003年、2007年和2013年,劳动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和探索,直到《工伤康复服务项目(试行)》和《工伤康复服务规范(试行)》出台,对康复的项目和服务规范进行了明确,标志着我国工伤康复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部分地市工伤康复发展现状
1.广东省。广东省广州市是国内最早探索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相结合新路子的城市,从1995年开始筹备开展工伤康复事业,2001年成立全国首家工伤康复机构—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原广州工伤康复中心)。目前,珠三角地区及梅州市共有18家医疗康复机构通过工伤康复协议机构评审,形成“以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为龙头,省市联动、政策统一、业务规范、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的全省工伤康复服务网络。
2.湖南省。湖南省工伤康复突出社区康复服务,从2008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6家,形成以省医保局牵头,以资源中心为技术支撑,以大中型企业社区为组织管理平台,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地,整合多方资源,责权利明晰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四)国内外工伤康复差距
我国的工伤保险工作才开展了20余年。国际物理医学和康复联盟统计数据表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康复治疗师人数一般为30~70/10万人口,即使按照发达国家低限的一半 15/10万人口计算,国内最先进的广东省就需要康复治疗师约1万人。我国现有的社会康复资源都远远不能满足工伤康复的巨大需求。虽然我国工伤康复制度起步较晚,在医疗功能康复和职业康复现代技术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覆盖面广,参保人数多,保险的大数法则决定了康复制度运行的平稳性。
二、青岛市工伤康复现状
(一)康复机构情况
2021年11月,原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青岛阜外医院合作,成立了青岛市工伤康复中心,在工伤康复中心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随后青岛市又批准济南军区第二疗养院、青岛骨伤医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青岛大学医学院和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为青岛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形成了以青岛市工伤康复中心为龙头,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协作的工伤康复服务体系。其中青岛市工伤康复中心是青岛市最大规模的康复中心,位于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是山东省工伤康复转诊会诊定点机构,全国工伤康复试点医疗机构。
(二)制度建设情况
2016年10月,青岛市对《工伤康复办法》进行了修订,对康复对象、康复确认、康复待遇、协议管理、效果评估和费用结算进行了详细规定,形成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和协调监督、劳动鉴定部门负责康复评定、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康复医疗追踪、各级工伤康复协议机构提供服务的工伤康复组织体系。目前,青岛市把工伤治疗和康复实行无缝对接,康复评定后直到康复期间进行,康复效果评估与结算挂钩,工伤职工康复介入期大幅提前,平均外伤康复时间比非早期介入提前56天,早期介入组康复疗程平均缩短82天,功能障碍康复程度提高50%,康复治疗费降低33%。
(三)工伤康复开展情况
从2019年-2021年工伤保险数据统计表来看,青岛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019年的236.7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245万人,年增长率1.5%。从三年的平均数来看,青岛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约240万人,基数大;当期工伤保险基金结余2.2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工伤认定人数约9200人,占参保人数的0.38%;工伤康复评定人次约171人次,仅占认定人数的1.86%,存在人数少、覆盖不广的现象。
2019-2021年青岛工伤保险数据统计表
年度 | 参保人数(万人) | 基金 征缴 (万元) | 基金 支出 (万元) | 工伤认 定人数 (人) | 劳动能力鉴定人数 (人次) | 康复评 定人数 (人次) | 康复评定占认定人数比例 | |
农民工 | ||||||||
2019 | 236.7 | 95.5 | 66929 | 43119 | 9182 | 4788 | 74 | 0.81% |
2020 | 240 | 96.6 | 72261 | 46712 | 9445 | 4511 | 97 | 1.03% |
2021 | 245 | 100.1 | 66596 | 47539 | 8998 | 5067 | 342 | 3.80% |
平均 | 240.4 | 97.4 | 68595.3 | 45790 | 9208 | 4789 | 171 | 1.86% |
三、青岛市工伤康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工伤康复的重视程度不够
工伤康复不仅能有效预防工伤职工残疾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节省医疗资源,还可以提高工伤职工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防止人力资源的减少。从治疗医生来看,他们缺乏对于工伤康复的正确认识,只是将工伤康复看作是简单理疗和普通疗养,从而阻碍了工伤医治和工伤康复的有效衔接;从用人单位来看,没有把工伤康复作为提升职工生理机能、有效回归工作岗位的重要意义来看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伤职工参加工伤康复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参加工伤康复的工伤职工极少
青岛市现有康复医院6所,床位300多张,空床现象较为严重。从工伤认定来看,每年青岛市新增工伤病人近万人,其中有康复价值的约有 3000人,加上旧伤复发的,青岛市每年需要康复的工伤病人超过 4000人。应当说,青岛市的工伤康复服务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康复空床现象应当不存在。目前,除市内三区,其他大部分区市,工伤康复工作还处于空缺状态,根本没有工伤职工享受康复服务。同时还存在数目庞大的工伤农民工因为法律意识淡薄、牺牲工伤康复服务以换取数额较高的一次性工伤津贴而没有享受过工伤康复治疗,使得工伤保险中的工伤康复制度对于农民工而言形同虚设。
(三)社区康复还没有实现破题
社区康复具有灵活性、便利性等优势,可为工伤职工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需求比较旺盛。但受现实资源条件所限制,目前社区卫生存在轻预防,重治疗; 轻康复,重药物的现象,与综合医院康复相脱离,不能够为工伤职工提供及时有效地康复转诊治疗,没有在工伤康复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康复一直没有实现有效破题。
(四)工伤康复领域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从1989年才出现,目前的康复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对原来的理疗和临床进行培训,康复人才队伍结构存在局限性。青岛市较大规范的工伤康复中心,现仅配有医生10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护士14人;康复治疗师32人, 复专业人才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此外,工伤康复不仅依靠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就能完成,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其他学科专业人才,需要人才整合才能实现工伤康复的功能发挥,目前青岛市这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没能形成高水平的康复团队。
四、促进青岛市工伤康复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转变观念,准确把握工伤康复内涵。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往往把工伤康复狭义理解为医疗康复。实际上,工伤康复不仅包括医疗康复,更重要的是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医疗康复是保证工伤职工全面康复的前提和基础;而职业康复则是作为工伤康复的核心,是医疗康复的发展和完善,是帮助工伤职工保持和恢复适当职业能力的必要途径;社会康复则是帮助工伤职工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将工伤康复的狭义理解及时转变为广义理解,准备把握工伤康复内在含义,是发展工伤康复事业的基础,对推进青岛市工伤康复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要发展社区康复,实现工伤康复社会化。目前,社区康复是在残疾人联合会的主导作用下,以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依托,形成发展了社区康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社区康复模式同样可以用于工伤康复,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残疾人事业资源,实现工伤康复与残疾人康复事业融合发展,引领工伤康复走向社会化,实现在基层的工伤职工全面康复。
(三)要创新康复手段,促进工伤康复多元化发展。要注意工伤康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把医疗康复与职业康复、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力。同时加强工伤治疗机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相互沟通协助,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工伤康复步骤,推进工伤康复纵深发展。要立足工伤职工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工作岗位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医疗康复的基础之上推进职业康复与再教育相结合,促进工伤职工身心健康。
(四)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复合型康复团队。康复机构要紧紧围绕工伤康复发展需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引进国内外康复专家、学术带头人,培育高水平、复合型的康复队伍,提升本地康复水平。同时要紧紧依托青岛市工伤康复中心,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大本地康复人才培训力度,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案例与分析相结合,拓展康复治疗师的认知层面,为青岛市工伤康复领域输送康复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寇丹. 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研究——以青岛市工伤认定司法实务为例[D]. 青岛大学, 2015.
[2] 盛立梅, 汲春洋. 浅谈工伤康复管理[J]. 天津社会保险, 2018(5):3.
[3] 向春华. 工伤康复助力工伤职工回归[J]. 中国社会保障, 2016(10):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