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一角 ( 郭志军 摄)

文/吴运辉 邓 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羌笛,悠悠倾诉在古诗中的大西北,带着几许苍凉,正如羌族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迁徙之痛。

羌笛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羌族文化的活化石。在甲骨文中,羌的意思是牧羊人,至今羌族都将羊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古羌人泛指华夏西部的游牧民族,在融入华夏民族的过程中,屡遭兵戎战乱,不得不向四周迁徙。如今,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

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大山深处,也有一个羌族部落,他们因躲避灾荒迁徙而来,生活在咸丰麻柳溪,是鄂渝边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羌族聚居地,享有“中国中西部的香格里拉”的美誉,是湖北省民族特色“十佳村寨”,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海羌寨,麻柳溪茶园一角 (李咸生 摄)

隐居的羌族部落

隐居的羌族部落

麻柳溪山谷秀美、植被茂盛,气候宜人。全村365户1200多居民,其中姜姓就有好几百人,他们原本都是羌族,先祖在贵州清江县(今剑河县),清朝年间为了躲避灾荒迁徙在此安家落户。数百年来,他们与当地汉族、土家族、苗族和谐共处,相互融合,现在已很难找到独特的民俗习惯。或许因为如此,在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当地居民仅有2人将民族填写为“羌族”。

村里的王姓、谢姓两大家族,其实也都是羌族。王姓村民说他们的始祖过来隐居时,将“姜”字去掉头尾改为“王”,本姓还是姓姜;谢姓其始祖也姓姜,因功被封于申国谢邑,于是子孙改姜姓为谢姓,对外一直没有宣称自己的民族成分。麻柳溪,一直就是一个隐居的羌族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村美如画 (汪晓暹 摄)

直到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北川羌族自治县遭受毁灭性灾难。麻柳溪数百名姜姓人氏自发组织为北川灾区捐款捐物。一时间,麻柳溪当地数百名姜姓居民的民族成分引来了外界关注,隐居于鄂西南、湖北省内“唯一的一支羌族部落聚居地”从此浮出水面,渐渐广为人知。

正因为有了与北川灾区有难同当的这份血脉渊源,十几年来,麻柳溪羌族居民寻根溯源,他们派出代表团到北川羌族聚居区参观访问,学习羌绣,学跳羌族萨朗舞,了解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失传”的羌文化。如今,麻柳溪村的羌族文化元素渐渐多了起来,具有羌族特色的百年马鞍、虎爪擎凳、青花瓷碗等文物尚有保存,建了2座具有羌族标志的碉楼,不少建筑的墙面也绘上了反映羌文化的图案,还恢复了一些羌族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一角 (汪晓暹 摄)

多元的建筑风格

多元的建筑风格

“一正两厢房,八根柱顶梁,转角花栏杆,镂空木窗雕门扇,翘角又飞檐……”走进麻柳溪,映入眼帘的,除了满目苍翠的茶园,便是一栋栋依山傍水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吊脚楼民居,有的独户独院,有的在山包上数层一栋,数栋一院,错落有致,高端大气。这些民居建筑极富特色,汇集了土家族、苗族、羌族等多民族的建筑风格,既有土家族吊脚楼、苗族吊楼的精妙工艺,又融入了羌式民居建筑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吊脚楼群 (谭泽芳 摄)

麻柳溪现存吊脚楼多以2层楼为主,3层楼也很常见,这些吊脚楼建造技艺能够一直延续传承至今,与当地的一批吊脚楼建筑工匠有着直接关系。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麻柳溪村有木匠40余人,在“掌墨师”的带领下,在周边修建了近百栋吊脚楼。谢明贤、姜胜健等人就是修建吊脚楼的“掌墨师”,现在,他们分别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省级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明贤在自家吊脚楼上建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通过制作吊脚楼模型,对徒弟们进行传帮带,倾囊相授毕生的吊脚楼建造“法宝”。

十几年前,政府结合旅游开发投资对麻柳溪民居进行改造,以木质结构吊脚楼为主体风格,强调“木质色彩回归,吊脚飞檐走势”,谢明贤、蒋胜健这些“掌墨师”按照传统技艺对村内的吊脚楼进行维修整改,使麻柳溪村的所有建筑焕然一新却又不失古色古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吊脚楼(吴运辉 摄)

多彩的风情羌寨

一条长约8公里的小溪,从大山间逶迤而出。沿溪两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麻柳树,麻柳溪这个地名由此而得。

麻柳溪民族风情浓郁,春节期间,不仅有跳花灯走村串户拜年的习俗,更有一道摆“廊桥宴”的民俗——每年的正月初二,每家每户各自奉献一两道好菜,在跨溪的廊桥上摆开宴席,欢聚一起举杯共饮,共庆新春佳节,好一派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的羌寨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村长桌宴 (汪晓暹 摄)

羌寨是个山歌乡,3岁娃儿都会唱。在麻柳溪,几乎人人都是民歌手,吊脚楼上、田间茶园,随处可闻山歌对唱。让86岁的胡元珍老大娘倍感自豪的是,她所唱的民歌《打擂堆》《采把茶叶绣手巾》不仅在当地深受喜欢,而且还由歌唱家演唱、被刻成光碟广为传唱。

麻柳溪还是个底蕴丰厚的红色文化村,观音山上建有望红亭。1933年,贺龙曾带领红三军两次到过麻柳溪。1935年年底,红六军团十八师在完成掩护主力突围后,辗转踏上长征路,也曾夜宿麻柳溪,在当地留下了一段佳话。

随着黄金洞4A景区的深度开发,麻柳溪也成了旅游的“香饽饽”。潺潺绕村的清溪水,风姿绰约的麻柳树,一望无际的绿色茶园,飞檐翘角的吊脚楼,随处可闻的山民歌,无不牵引着游客的视听。每当夜幕降临,麻柳溪的文化广场上,篝火熊熊,村民和游客围成圆圈,跳起羌族萨朗舞和土家摆手舞,唱着耳熟能详的山民歌,陶醉在羌寨的夜色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村女子三棒鼓队,敲出了羌寨人民和谐、文明、健康的新气象(李春国 摄)

随着麻柳溪村休闲观光游的火暴,当地政府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姜大姐”“亮孔寨”等“民宿+农家乐”年收入均达数万元。该村全年接待游客9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

近年,麻柳溪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在确保村民稳定增收的同时,还建成了全国首个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基地1650亩茶叶不仅是村民的“聚宝盆”,更是4家茶叶加工厂的“抢手货”。去年,该村仅茶叶一项就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

如今的麻柳溪村,集万千美誉于一身——“全国首个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麻柳溪堪称是一个多彩的风情羌寨:绿色是村庄的基调,茶海羌寨,秀美山川,生态优良;吊脚楼建筑凸显的古朴黄色,是麻柳溪历史人文与民族融合的活态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如泥土般的褐色,滋养着这一方水土;萦绕山间的红色之魂,讲述着初心与使命……麻柳溪田园山水的完美结合,人文自然的交相辉映,无不为世人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柳溪村举办茶文化活动(谭泽芳 摄)

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陵山区是我国最大的跨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民族聚居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咸丰地处鄂、湘、黔、渝四省边区接合部,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尊重、共同繁荣。

在麻柳溪,羌族先民因避难迁居于此,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立木为架、编竹为墙,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羌族等多民族聚居文化。作为湘鄂边重要革命根据地,在新时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引下,咸丰县始终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发掘、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全面激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推进麻柳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生动呈现鄂西武陵山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挖掘当地工匠传承体系,促进羌寨传统干栏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人、地、景”共生的民族村寨建设,努力创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羌寨人家(康绍英 摄)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