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召开《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展示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两年来,全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开展情况,尤其是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06,首次迈上90分高位,保持十六连升的良好势头,引发了市民的广泛热议和一致好评。
说到北京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部地方性法规,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自2020年6月颁布实施以来,这部致力于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纠正不文明行为的新法,越发成为了引导和规范市民文明行为养成的利器。真的就像白皮书所梳理总结的那样,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首都市民文明行为自觉程度进一步提升,随地吐痰、高空抛物、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无证养犬等市民最“反感”的不文明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文明祭扫、有序出行、文明旅游已成为很多人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陋习的摒除,需要法律的“严约束”。《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从倡导九大文明领域、剑指六大不文明入手,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不文明现象均纳入其中,同时,与市容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反食品浪费规定等法规一道,构建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坚实法治基础,依托真管真罚、强力监督,既保证了法治的威慑力,也助推了市民文明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持续向好。
风尚的形成,凝聚着市民的力量。无论是宏观方面的原则、理念,还是微观方面的劝诫、处置,京版文明新规中的若干内容,都是市民最强烈、最直接意愿和共识的体现。也正是条例聚焦了“痛点”“难点”问题,回应了民众关切,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了精准画像,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理解和配合。毕竟,文明的养成,没有旁观者,全市各区形成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就是每位市民尽好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这场城市文明革命的体现。
文明的提升,得益于榜样的引领。作为北京打造“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的重要品牌——“北京榜样”,在文明行为促进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无论是44万市民身边榜样的率先垂范,还是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活动的评比表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明大家庭,涌现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明人物、文明集体,他们的文明故事,引领着首都文明的新风尚。
文明,既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微观的实践。对于首都而言,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注定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作为市民,我们既是文明的受益者,也是文明的创建者,只有大家重视了、参与了、保持了,文明的习惯才能养成,我们共同生活的北京城才会更美丽、更和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