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上集讲到德清的修行境界又有了很大提高,而他的师兄妙峰禅师,毕竟曾经在中条山闭关多年,具有了一定的慧眼,对于这一切变化,还是可以察觉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谱》原文写道:“明日,妙师相见,喜曰:师何所得耶?予曰:夜来见河边,两个铁牛相斗,入水中去也,至今绝消.息。师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到了第二天,妙峰禅师一见到德清,不由得眼前一亮,欢喜地问道:德清,你是不是悟到一些什么了?德清笑着打机锋语说道:师兄,我昨天晚上,看到蒲州城外的那两只大铁牛打起架来了,最后一起沉入到了河底,到现在也没有出来的消息。

在这里,德清把二只大铁牛比喻为“得失、有无、动静、来去”等等,这些二元对立之相,也指人们根尘相对时的分别识心。当二个铁牛沉入河底时,这种二元对立也就消失了。分别虚妄的识心退却,则圆融无碍的妙明真心显现,那是一种真妄一如的禅修境界。也就是德清昨天终于弄明白的,“旋岚偃岳而长静,江海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和傅大士写的一首禅诗意境比较相通: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妙峰禅师一听,立刻就明白了德清的意思,笑着说道:好啊!德清师弟既然已经体悟到了这一步,那么以后住山修行,就算是有本钱了!妙峰禅师这里说得很对,因为禅宗有“破三关”的说法,就是: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不破牢关不出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三关”指的是修行的三个阶段,一个人要想去深山古刹里闭关修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禅定基础,和正确的知见才行。否则不是堕入“顽空”,一事无成,就是会出现魔境,执幻为实。甚至有人还会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是很危险的。尤其禅修到了高级阶段,是需要有专人护关的。“三关”大致来说如下:

“破初关”就是悟道明心的意思,已经可以看懂三界的这种无常变化,六道生死循环往复不已,产生了出离解脱心。有了正确的认识,俗称为见地,理论上虽然懂了,但是习气宛然,功夫还不太相应,需要进一步实践。

“破重关”就是指修道,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功夫,离妄归真,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亲履本地风光。见到了父母未生我之前,主要依靠的是定力,功夫成片,定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法身,要把自己历劫以来的习气,都逐渐加以消除,行解相应,当下便是。

“破牢关”指的是证道,就是要打破生死牢笼,可以来去自由,不再受“业力”的牵引。透牢关者,于二六时中,念念不迷。亲见佛性后,就可以走出山林入红尘,历境练心。根尘相对时,观照自性,心不随境转,即使是睡梦之中,也可以自己做主,因为一个人身体的死去,他的中阴身和做梦类似,往往会随着业力牵引,去他该去的地方。而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禅定的修习训练,去体验那种离体自在的感觉,无拘无束遨游。到了大限来临之日,自然就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与大光明藏合而为一,融入诸佛法性之海,菩萨或去极乐、兜率内院等等,也可乘愿再来,度化众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很多古今的高僧大德,为什么他们临走的时候,显得轻松洒脱,自在无碍。有坐着的、躺着的,甚至手攀树枝站着就可以往生,因为他们对此事已经比较熟悉了,换个色身就如同搬个新家一样。而普通没有修行之人,只会感到恐惧害怕,向着黄绿黑等不刺眼的光奔去,进入人、畜、鬼、地等六道。所以实修很重要,修道之人即使初见本心,也不是立刻就能了生死,仅仅是断了见惑,思惑还没有断掉。难免会因为见境,而生起妄心,产生种种烦恼。所以还需时刻观照,用外境来练心。比如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晚年经常到酒肆屠场歌楼去,有人不解,二祖便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我有一个现实中的朋友,他说:平时学佛也很认真,去寺庙心里也感觉很清净,可是遇到一些生活工作中的委屈事,就会生起烦恼。我告诉他: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该烦恼的时候就烦恼,事情该怎么解决就去认真解决,因为我们生活中,必须扮演当下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演戏的同时,有一个不生气、不烦恼之“我”,在观照着这一切就对了。否则在演戏中迷失了自我,那和不修行的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大愚法师曾经说过:“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即同本得。”就是让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稍微照应一下这个“念头”就好,这种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打坐,也就是《心经》所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一种绵密保任的功夫,等什么时候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了,也就算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破三关”的解释。还有其他几种,在此不一一赘述。雍正皇帝曾经指出:“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这个说得就很好。民国太虚大师也曾经开示:在一般的修证经历上,可以说有此三关;但在上根利智那里,则一悟彻悟,并无三关之阶次。不过后来宗门禅普遍提倡,而参禅者又多非上根利智,故破三关遂成为禅门旨要。

来果老和尚开示参禅: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时时处处都要看住他。看他到底是谁?究竟是谁?要参穿他,要抓住他。这才是大丈夫的看公案。乃至看放屎放尿的是谁?看看他到底究竟是谁?是佛?是魔?是心?是众生?如金刚王宝剑,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心来斩心,众生来斩众生。即是要绵绵密密地参去。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身心稳寂,寂寂惺惺,日久月深,菩提稳固,一旦大彻大悟,死如幻了矣!

下面言归正传,我们接着讲《憨山老人自述年谱》。过了不久后,山阴王朱俊栅从伏牛山邀请来一位高僧,叫做法光禅师。《年谱》原文写道:未几,山阴请伏牛山法光禅师至此。予久慕之,相见,喜得坐参也。与语,心相契。请益,开示‘以离心意识参,出圣凡路学’,深得其旨。每见师谈论,出声如天鼓音。是时,予知悟明心地者,出辞吐气果别也,深服膺其人。

德清早就听说过法光禅师的大名。二人相见之后,交谈了很久,感觉非常投缘,德清就请法光禅师指点他一些用功的方法。法光给他开示了“离心意识参”这种道理,并且作了认真地讲解,德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德清发现法光禅师这个人,说话声音宏亮,言辞合理,很有水平。心里感佩道:悟了道的人,气质就是不一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法光禅师来到了德清的住处,偶然看到德清写的几首诗稿,读完后说道:此等佳句,也不知你是如何而得?诗虽然是好诗,但是有些可惜!因为你在关键的地方,总是欠着那么一窍未通,看来你还是没有彻底明心悟道啊!德清笑问道:既然老法师这么说,请问您的那一窍通否?法光禅师说道:我这三十年来,拿龙捉虎,今天竟然从草丛里,钻出来你这么一只兔子,你是想来吓我一跳么?

德清笑道:我看禅师您,还算不上是拿龙捉虎的高手啊!法光禅师一听,立刻就抡起了他的拐杖,准备打德清。德清毕竟年轻,手疾眼快,立刻迈步上前,一只手抓住法光的拐杖,另一只手捋着法光禅师花白的胡须。哈哈大笑道:老禅师啊!您说我是兔子,这句话完全错了,我不是兔子,我只是一只蛤蟆而已!法光禅师一听,放下拐杖也是哈哈大笑。

这个小故事,其实也是一段打“机锋语”,是禅门中常有之事,在诙谐幽默中学习参究,最后德清以“蛤蟆”来比喻自己,意思就是蛤蟆的声音很大,个头却小,属于口头禅。仍然要向法光禅师学习。

《年谱》原文是:一日,袋中搜得予诗,读之,叹曰:此等佳句,何自而得耶?复笑曰:佳则佳矣,那一窍欠通在。予曰:和尚那一窍通否?师曰:三十年拏龙捉虎,今日草中走出兔子来吓一跳。予曰:和尚不是拏龙捉虎手。师拈柱杖欲打,予即把住,以手捋其须曰:说是兔子,恰是虾蟆。师一笑休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光禅师声若洪钟,很有威仪。但是他也有一点小毛病,就是没事的时候,嘴里会发出吟咏哼念之声,手也来回抖动之像,好像正在作诗写字的模样。有一次闲谈时,德清问道:老禅师,我听您谈论佛法的深度,堪比宋朝的大慧禅师,真是一位得道高僧。可是我又发现,您平时似乎有一种痴颠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法光说道:德清,这是我的禅病啊!我有个喜欢文字的老毛病,平时喜欢写诗作词,以前有一次在参禅打坐入定时,忽然偈语不断,口中滔滔不绝。好像有成千上万首诗词,都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要一起涌出来。当时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几夜,我自己也无法控制,后来不会治疗,就落下这么一个毛病。

德清一听,心中一惊,因为自己也喜欢写诗词。就赶紧问道:那么这种病刚发作的时候,有何治疗之法呢?法光禅师说道:有的,这种禅病刚发作时,自己必须要看破放下,明白这是一种文字魔在作怪,不可把这种习气当做好境界,认为是好事情。德清又追问了一句:如果到时候自己看不破呢?法光说道:如果自己看不破,身边最好有一个明事理之人,把你痛打一顿,然后再好好睡一大觉,自然就会好了。可惜我当时,自己看不破,身边也没有高人,真是遗憾啊!德清听完点点头,就把法光禅师的这段话牢记在了心里。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法光禅师的修行,不可谓不精进,但因为当时缺乏明师指点,遗憾地落下病根。这种情况,令我联想到一些艺术家,比如很多画家或者音乐家什么的,他们经常通过大量饮酒。甚至服用某些东西,来使自己达到一种精神放松的状态,然后就可以创作出一些好的文艺作品。比如李白斗酒诗百篇,画家梵高自闭出名作等等。但是如果这些人,会打坐禅定的话,那效果就一定更好了,不需要外物的刺激,就可以开启内在的灵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搞文学艺术的人,是可以通过禅修,来提高自己的悟性和水平的。当然其他行业的朋友,也可以通过打坐入静,而达到很好的减压效果,提高注意力而利于工作。至于法光禅师的那种禅修境界,普通人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也不必担心。

包括曾国藩在内的很多古代名人,他们喜欢每次遇到大事的时候,都要静坐好久,来开拓思路,才能决断一些大事。以上文章内容来自去年录制的视频,这里适当有所补充,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