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写Rap

说唱作品/活动/干货/制作人推广

上期我们通过小程序做了个创作方面的统计,方便大家了解创作的不同维度。

结果也挺有意思,虽然不少创作了2年以上的朋友也参与了本次统计,可在创作完整demo的频率上,选“少于1周1个”选项的占60%之多,建立素材库的朋友仅占40%不到,不扒歌、依赖所谓感觉的比例超过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期我也提到了一个观点,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进步速度或是低估出一首作品的难度

如果我们有心观察身边或有点名气的音乐人,都会发现他们早期的demo比我们想象中的简陋和不成熟,因为有这么1-2年的时间,就是用来折腾和试错的

如果某个音乐人一上来的歌就很成熟,那说明他在发歌前一定默默无闻修炼了很久。

对于零基础的音乐人,日常现状就是:不熟悉节奏、不了解歌词构建、唱功练习、歌曲结构简单、唱腔情绪把控等等,这些难题如一道道关卡,暂时解决了一个就得去考虑下一个。而歌曲整体质量就像一个木桶,如果有明显的短板,那这首歌就容易拉胯。

没有方向怎么办?

多听歌、多写、多唱。

多听歌可以培养基本的认知,比如节奏大概是怎么样的,什么类型的伴奏有哪些常见的节奏型,其他人遇到这类主题时通常怎么处理内容情绪的,bpm快了慢了节奏和律动会发生什么改变?

这些认知我们通过大量的听歌就会有一些了解,比在网上空口问问题来得更直接。

同时,多听歌会初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审美,包括音乐理解、风格偏好,从而影响创作中的习惯和细节。随着听歌量增加以及个人偏好的改变,音乐审美也会发生改变,可能变得更好,或是更差。

如果你是老读者,相信你会注意到我文章里一直强调“新手阶段要多写多唱”,因为当我们处于白纸阶段时,除了听歌的积累,我们要去尽可能多尝试不同的东西,俗称瞎折腾。

也许我们折腾了1-2年,还是没有很好的结果,但这种折腾的过程却十分有意义,它帮助我们排除了很多错误的选项,同时在日常练习和反思中,我们的创作流程会更加体系化。

比如在啥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不找伴奏就写词,会追求所谓狗屁不通的押韵,会模仿自己明明唱不了的声线还觉得挺牛逼......

这些妄想都会随着现实的打击而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效率的创作路径

当然,要是在这个折腾的阶段,我们很幸运的找到了几个相对正确的底层逻辑,那进步的速度和提升的维度都会比前者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听歌量和创作量是否平衡”的选项中,大部分人都选了“听歌量大于创作量”,进一步证明很多人创作量不足的现状。

虽然说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还是建议保持至少1周1个demo打底,如果搭配完善的素材主题,其实2天1个demo也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很多小伙伴对如何建立素材库有疑惑,在此推荐几个收集素材的渠道

1.通过看书、新闻、与人交谈的素材,提炼感兴趣的主题和关键词

2.学生党可以考虑直接用语文考卷里的作文当素材库

3.观察生活中的周遭,景色、人、物,都可成为歌曲素材

4.生活的经历自然会给我们带来素材和灵感的沉淀

在“目前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一选项中,排名靠前的选项分别为:歌曲编排与结构处理、唱腔情绪、灵感积累和律动编排。

后2个在前文已提及,简单聊下前2个吧。

歌曲编排和结构处理,在我看来依然是尝试和瞎折腾,同样一个伴奏,A和B都是较为成熟的音乐人,他们就很可能有不同的编排和结构,但在结果上看都是合理的。

想要做好歌曲的处理编排和结构,往往会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对于简单的歌曲结构,我们会有大量的处理经验

在没有处理好“Hook-Verse-Hook-Verse”这样的简单结构时,想要踏足更复杂的编排无疑是主动增加游戏难度,倒不如把现有的技能练得更娴熟。

所以解决思路也很简单了。

熟练度不够就多练习增加熟练度,熟练度够了就多刷听歌量,多听不同类型的歌,培养创作意识和审美。当你随便听到某个伴奏,就能在脑海里找到对标的歌曲时,结构编排的问题自然解决了。

看完“歌曲编排和结构处理”,相信足够聪明的我们也能举一反三,如何打磨唱腔情绪”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模式推出来呢?

唱腔情绪,在我看来依然是尝试和瞎折腾,同样一个伴奏,A和B都是较为成熟的音乐人,他们就很可能有不同的__,但在结果上看都是合理的。

想要做好歌曲的唱腔和情绪,往往会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在不添加唱腔情绪时,我们是否已经对创作的东西(歌词、flow律动)很熟悉了呢?

所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些小伙伴歌词都没唱熟就在群里发demo甚至成品,只有我们把心中所想的东西用音乐实现,才能获得更准确的回馈。

当我们发了一个不用心的demo或成品,只会得到别人更不用心的回答:这唱的啥啊?

[好文重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2个选项的结果倒是和我预期相仿,约一半人熟悉2-3种类型的说唱,也有约一半的小伙伴表示会酌情尝试新风格。

相信大家在看了前几个问题解决方法后,已经熟记“多听多写多唱”的六字秘诀了。

如果想快速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风格,看完这篇 文章,或许你就能找到不错的思路了:

创作不仅是感性的宣泄和偶尔的灵感,更需要用理性的训练积累和经过思考的体系去支撑。

审美的前提是丑和美见的够多,你才能更好的去定义美。

哪个音乐人都写过好歌和坏歌,希望在每次失败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成长为更成熟的创作者。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不妨点赞转发给身边还在努力的小小音乐人吧~

Peace

关注我的B站

带你更系统的了解Hiphop音乐

[话题讨论]

下篇干货写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