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都知道,我国军工逆向能力了得,甚至一度获得了“军工皮尺队”的绰号。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以空军武器为例,在经过50年代米格-15迎战F-86的短暂平衡后,中美两国战机逐渐拉开差距,到了80年代初差距已达两代,或者说相差20年以上,让国内技术人员依靠原始创新设计出第三代战斗机无疑是脱离实际,如果有渠道获取西方或苏联武器装备,购买、仿制肯定是最现实的选择。好在我们从来不是简单地仿制,而是秉承扬弃的精神,不但把先进装备吃透,还要消化吸收再创新。70年代西方开始向中国打开大门,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正常的军贸往来,中国抓住机会引进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蜜月期”十分短暂,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俄之间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军贸合作,中国始终是重要的武器进口国,这对双方而言也算各取所需、合作共赢。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往往是一点才能通,中国人本就聪明勤奋,突然多了许多引进、交流的机会,无疑给国内武器装备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正是许多个“一点通”聚在一起让中国军工在过去20、30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言不多说,本文这就为您盘点一下那些至关重要的舶来品,看看哪些装备的引进在我们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⑤名|S70黑鹰直升机

第⑤名|S70黑鹰直升机

80年代,中美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军工合作。中国曾引进2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和1架CH47支奴干直升机,还进口LM2500舰用燃气轮机用于装备052型驱逐舰。此外,曝光率比较高的就是24架黑鹰直升机。1984年中国和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署合同,购买24架S70C2直升机,单价600万美元,另外还买了3套单价78万美元的外挂式副油箱系统、1套古德曼公司的机载飞行测试系统和地面处理设备,以及维护直升机所需的工具备件等,总价1.5亿美元。

到1985年10月,所有飞机交付完毕。我国购买的S70C2是民用型号,为提高其高原性能,采用了GE的T700-701发动机,其功率比美军使用的T700-700型高10%。S70C2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9185公斤,转场航程大于500公里,外部货物挂钩可以起吊3630公斤。需要2名飞行员,货舱正常可搭载12名乘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搭载19名。中国的黑鹰用LTN3100 VLF导航系统替换了美制的多普勒导航系统。高原缺氧,环境恶劣,在引进黑鹰直升机之前,我军没有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海拔超过3000米后含氧量较海平面低一半,发动机功率会损失40%,加上高原气象条件复杂,一般直升机难以胜任。

即便是黑鹰来到中国,上高原前也做了许多准备,试飞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最终飞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此后我国虽然引进了数百架俄制米17/171直升机,但它们的寿命和使用灵活性都远不如黑鹰,做工和可维护性也差一些。这给了黑鹰超过30年超长服役的理由,也让我们意识到俄制直升机与西方先进直升机的差距,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米-171系列只引进不仿制。如今,各种型号的直20陆续装备部队并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回望黑鹰第一次来到中国,已过去将近40年。

目前,海军对于直20的需求尤甚。长期以来海军都未找到合适的舰载直升机平台,直9太小,有效载荷不足,卡28机械结构复杂,电子设备落后,难以适配国产武器,勉力维持20年后也到寿命末期,急需10吨级的直升机平台。直20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于是新下水的052D驱逐舰纷纷加长直升机起降平台,第五批054A护卫舰也削平了机库顶部适配卡28的凸起,万事俱备,只欠真神到位。细心的军迷会发现直20在许多细节上改变了黑鹰的原始设计,这是中国军工发扬扬弃精神、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鲜活例子;超过30年的摸索、仿制过程也说明直升机领域确实是短板之一,更凸显当年引进黑鹰的意义。

正是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再加上高原地带环境恶劣,我国黑鹰已发生过4起机毁人亡的事故。1988年,陆航试训基地2团邱光华机组驾驶一架黑鹰直升机,在飞越林芝墨脱间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时,直升机由于气象原因撞毁,所幸机上人员全部侥幸生还。然而不幸的是,大难不死的邱光华机长在20年后的抗震救灾中牺牲。1991年6月中旬,成都军区司令员张太恒中将、副司令员张德福中将、侯书军中将(兼军区空军司令员)、西藏军区参谋长毛海清少将等一行人分乘3架黑鹰直升机前往日喀则樟木边防连视察,张太恒司令员搭乘第1架黑鹰先行离开,张德福、毛海清等人乘坐第2架黑鹰紧随其后,没想到还未飞出山口,就遭遇下降气流,一头撞到了山上。准备乘坐第3架黑鹰的侯书军,立即在现场组织营救,但已经无力回天,包括张德福在内的10人牺牲。

第④名|基洛级潜艇

第④名|基洛级潜艇

1989年中苏恢复正常国家关系,高层两次出访苏联,访问形成的“合作纪要”为日后中苏(俄)大规模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苏联解体后,中苏军贸出现了短暂停滞,但很快继承了苏联绝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就承诺会继续履行向中国出售军品的义务,多项大规模军贸交易得以恢复。1993年起中俄两国就引进基洛级潜艇开展实质性谈判,终于在1994年7月签署了采购合同,中国花费10亿美元采购2艘877EKM与2艘636型潜艇。

4艘潜艇分别在1989年和1990年就已开工,原计划出售给利比亚和罗马尼亚海军,后因国际形势变化未能完成交易。面对急于出手的俄罗斯人,中国人在谈判中肯定没有吃亏,并且加快了接收的脚步。2艘877EKM型潜艇在1994年11月和1995年8月即加入中国海军,2艘636型潜艇也在18个月内完成续建(最初仅完工20%),分别于1997年11月和1998年12月加入中国海军。基洛带来的不仅仅是潜艇,还有先进的线导鱼雷和潜射导弹武器系统。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中国在2002年订购了第二批8艘636M型潜艇,主要升级在于配备了3K14导弹系统,即大名鼎鼎的“俱乐部”系列导弹。该系列导弹包括3M14E亚音速巡航导弹、3M54E亚音速反舰导弹、3M54E1亚超结合反舰导弹和91RE1反潜导弹,因为是出口版本,射程均不超过300公里。这8艘中的第1艘在2004年下水交付,最后1艘在2006年完成交付。基洛级潜艇的引进给中国海军带来了哪些改变?

有国内专业人士表示,在参观基洛级潜艇的过程中感受到苏联设计师紧扣三个关键点,低噪音、先进的鱼雷武器和声呐,小编认为这三点恰恰可以概括基洛引进带来的主要收获。号称“大洋黑洞”的基洛级潜艇必然继承了苏联核潜艇在降噪方面的优良设计,给国内设计师从系统工程角度处理潜艇噪音带来很多启发。随636M潜艇引进的3M54E1潜射导弹催生了鹰击-18系列潜射、舰载垂直发射反舰导弹,它与鹰击-12反舰导弹一起将中国海军主力反舰导弹提升到超音速水平。

在艇体设计上,之前的039A型潜艇融合着老式035与法式阿戈斯塔、209型潜艇的特征,从039B则采用了基洛级类似的前艇体设计,将上下3层排列的6具鱼雷发射管改为上2下4的布局,艇首下方整体让位于柱形综合声呐,为大型声呐系统的安装奠定了设计基础,从网上图片推断甚至093型核潜艇也采用了类似的艇首设计。鉴于039B型潜艇在外观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更接近于基洛级潜艇,西方没有将其与039A宋混在一起,而是单独称为一型元级。

第③名|现代级驱逐舰

第③名|现代级驱逐舰

现代级的船体设计并不先进,但随之而来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却给中国海军带来长期的影响。像SA-N-7防空导弹系统、SS-N-22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AK-130的双联装主炮、顶板和音乐台雷达,他们国产化后都有了新的中国名字(海)红旗16、鹰击12、H/PJ38单管130mm舰炮、382和366雷达, 红旗16导弹也被陆军采用,成为海陆通用的中程对空导弹。另外,很难说中国的730、1130近防炮和AK630、卡什坦近防炮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说现代级第一次让中国海军具备了区域防空能力,将中国海军进步速度加快10年。

海军没有继续引进或仿制现代级驱逐舰,但国产化后的武器和电子设备被移植到了052B/C/D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上。有了这些武器和电子设备奠定的基础,4000吨级的054A护卫舰有了和现代级类似的防空火力,得益于安装了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抗饱和攻击能力还略胜一筹。海军显然对054A护卫舰比较满意,一口气生产了4批30艘,在停滞了2年后,第5批054A开始下水服役,只是将AJK-16雷达(原版MR-90前罩照射雷达的国产化版本)替换成了X波段相控阵照射雷达。目前054A护卫舰是中国海军执行任务最多的当家舰艇,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将是海军的绝对主力,而奠定054A武器和电子设备基础的正是现代级驱逐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