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否真的像《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吗?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还真不是这么出神入化。陈寿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更无临敌应变之才”。意思是说,诸葛亮带兵打仗,和制定战略计划上并不是他的长处,而且在两军对垒当中没有应变能力。

这并不是刻意在黑化他,这是正史《三国志》的记载,既然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没有突出点,那为何正史中记载诸葛亮却这么详细呢?但他也有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件事,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如何发展自己的势力,怎么样笼络人才。如赵云、马超、黄忠等,他们也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件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的确是鞠躬尽瘁,尽管六出祁山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但他那时手握重权,加上刘禅年幼无知,想要夺取刘备江山是易如反掌,但他没有那样做。

第三件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促成了刘备和孙权联盟的战略方针。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的确有三百余字的记载。我们称之为“隆中对”,其实在《三国志》里边并没有这一节篇章,而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并且将其编成了教材,所以说这件事的确是发生过的。刘备也是先认识的徐庶,觉得徐庶已经是大才之人,但徐庶自愧不如诸葛亮,后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桥段,在“隆中对”之前这个篇章被称为“草庐对”。

诸葛亮说曹操对比袁绍微而众寡,然而曹操却能克制袁绍,以少胜多。而且曹操现在已经有百万雄师,又挟天子,令诸侯,所以劝刘备不要盲目的开战曹操,要避其锋芒。

并且说孙氏占据江东已经有三世,国家有险境百姓都会伸出援手,孙氏是被百姓拥戴的。所以他们可以用之,可以当作后备力量,但绝对不可谋取东吴江山。

最后天下三分割据的雏形已经形成,蜀国和吴国联手,导致曹操不敢盲目攻取。但后来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还是选择了进攻东吴而惨败,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虽然曹操兵败赤壁,但也没能撼动曹丕称帝,足以见证诸葛亮的预言是准确的。

所以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不及政治才能。而《三国演义》写的就截然不同了,诸葛亮每次排兵布阵都神神秘秘的,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动不动就掏出锦囊妙计,并且说除非万不得已不可打开,到了危急关头,方可救你一命。战场上千变万化,诸葛亮怎么预知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说诸葛亮借东风是真的,还有一些靠谱。毕竟天象现在很多人都能看得出明天大概的天气变化,所以说诸葛亮借东风是观天象,预知明天将会刮东风。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说:“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意思是说,刘备的大义是虚伪的,诸葛亮的智谋都成妖了,其实这是贬义的。演义中还有很多桥段比如“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空城计”等等,都是罗贯中先生妙笔生花杜撰的。

《三国演义》与真实的诸葛亮,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近百年来演义中的诸葛亮和正史中的诸葛亮,谁是真谁是伪这种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毕竟《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已经深入人心,导致很多人以为演义中就是真实的诸葛亮。虽然演义把诸葛亮神化了,但他的政治才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如果蜀国没有诸葛亮,也肯定不会出现三国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