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势头进入今年依旧难挡,尤其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的锂电池产业,又掀新一轮扩产高潮:仅上半年,来自电池网统计数据显示,多家锂电池企业相继公布多个新投建项目,整体投建资金超4391.33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进一步加速。而锂电池大规模扩产背后是锂电池供应缺口不断扩大的现实,作为与锂电池品质安全密切相关的视觉检测,该如何有效“给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占率直冲22.9%,供应缺口2025年将扩大至40%

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1至8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96.7万辆和16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1.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2.9%。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锂电池在新型储能方面的应用场景的扩展,使得市场对于锂电池的需求量不断激增,供应缺口也在不断扩大。

业内专业人士指出,目前电池缺口达30%~50%,每家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企业缺口大一些,有的企业缺口小一些,和产品结构有关系。来自全球新兴能源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最新预测则指出,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达406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缺口约18%。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约40%。

为了缓解电池资源紧张的局面,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欣旺达、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多家电池企业,除了专注于不同类型电池技术的研发外,正加快生产基地布局,单个投资项目高达几百亿。而美国银行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根据该行EV电池供需模型推算,全球EV电池供应可能会在2025~2026年之间出现完全耗尽的局面,届时各供应商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会超过85%,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的产能必须提升至121%左右才能满足需求。

推动质检改造升级,助力产线效率提升

不过,在不断扩大产能的同时,锂电池的安全品质是厂商不得不考虑的重点。工信部上月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并强调“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安全是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前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则是保证这一前提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当下,锂电池从极片制造,到电芯制造,再到模组组装,最后到pack段,多个工艺生产环节基本实现自动化的情况下,仍然采用人工的检测环节,其实,限制了锂电产能的提升。

比如电芯包蓝膜环节,绝缘材料蓝膜可将多个电芯分隔开来,阻隔单个电芯因各种故障对其他电芯造成的影响,而蓝膜在包裹电芯环节过程中,容易出现包膜缺失、包膜翘起、边缘不平整等多种缺陷,缺陷的存在会对产品功能造成损害,而逐一进行外观检测,检测数量特别大,需要质检员较多,根据GGII调研,包蓝膜外观检测一条线至少需要8人。同时,人工检测无法适应高速生产节拍,耗时较长,影响了产能提升,通过视觉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能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污染,还能大大提高产线效率,保障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目前,通过特殊的多通道、多波长、多光谱、可编程的复杂光学成像方案,融合深度学习算法模型、智能软件等多项原创技术,图麟科技针对锂电池隔膜、极片、电芯的多个生产工艺环节已经推出了多个细分解决方案,并加快了对实际产线的部署,以推动产线质检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改变传统依靠人工检测效率低、检测结果不稳定的现状,助攻厂商产线效率提升,并不断优化检测产品,助力厂商又快又好供货。

(本文图片及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私信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