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忙着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所以就把这边停更了几天,这里先跟大家说声抱歉。但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但凡时间还有空闲的话,那么小心一定会尽最大可能性完成推文分享给大家关于心理学,尤其是近期职场心理上的一些思考与理解的。

我前两天和身边一个做了多年职场咨询的职场规划师聊了一会儿,话题集中在——职场人,尤其是年轻职场人想方设法进入一家大公司,而不到万不得绝不考虑小公司的做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又是否是正确的呢?

在绝大多数职场人眼中,大公司的主要优点无非在于:

一、企业越大,业务的抗风险性越强,那么对于员工而言,因企业破产倒闭而面临失业的可能性就相对更低,职场人的安全感就会更强;

二、相比小公司,大公司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普遍会更高,且每年都会有相应的调薪机会,工资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某个区间;

三、企业越大,企业的架构就会越丰富,对应的就是职位上的升迁机会越多,能够在职场生涯中,有不断努力向上发展的机会。

但是凡事有利必然有弊,大公司相比小公司的常见弊端有哪些呢?

一、大公司的制度和流程相较小公司要严格很多,很多时候没办法像小公司那样只要和老板打声招呼,然后想怎么搞都行。

二、人多的地方一定有江湖,那么大公司里因为员工众多,所以各种品性的自然都很常见,职场宫心计可能就会屡屡上演。

三、孤胆英雄这样的人设,在大公司里不太能够被接受。业务已经相对成熟,并不需要你进入后随便想象,然后再随意尝试。

但和这位在职场咨询领域深耕多年的朋友深度沟通之后,其实他还另外分享了几点,很多职场人可能会忽略的大公司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恰恰就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很多职场人最大程度上选择offer中的大公司而非小公司。一、大公司待遇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表面上看是因为大公司规模大,销售团队人数众多,行业积累时间长,市场占有率更大、销售规模更大所以公司的利润才越高。但是本质往往只有少数人察觉,那就是大公司普遍站在所处行业的最上游。

举例说明一下,美国的苹果公司是全球范围内盈利最好的公司之一。苹果公司产品不少,但核心产品自然就是iPhone无疑。目前最新款的iPhone售价已经接近万元,但是不少消费者仍旧趋之若鹜。而iPhone其实并不是苹果公司负责生产的,而是由富士康等代工公司生产。可是哪怕富士康为苹果生产百万千万台手机,可以从每台iPhone上获得的利润依旧只有微薄的几十块,而苹果公司却可以从中获利数千元。

苹果公司为什么可以获得如此高额的利润?因为苹果公司站在了智能手机行业的最上游。苹果负责iphone的硬件设计,系统开发,而富士康这样的硬件提供商,或是苹果应用市场上的众多软件提供商,相较苹果而言都处于其渠道的中下游。站在上游的苹果公司,只要把大坝一建,那究竟分配多少流量,完全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强大的话语权,自然在利润上占据巨大优势。

而小公司呢?要么完全没有生产开发能力,只是代理某家大公司的产品负责地方性的宣传推广,从大公司锅里分一小杯羹。要么只能为大公司庞大产业链上的极小一个环节提供产品的生产,谋取微博的利润。而无论是大公司政策还是市场环境上有任何风吹草动,小公司都有可能应声而倒。

二、大公司的岗位都是螺丝钉,小公司的岗位才是多面手?这句话是小公司职场人常常拿来反驳大公司职场人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呢?恐怕有些欠妥。作为一个职场人,如果你曾经面试过创业型公司的话,那么你多半会对类似上面这种说法感到熟悉。大致就是说,在我们这家创业公司,虽然人数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但是你可以完整接触整个创业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然后学习和成长都会非常快。但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学习和成长的最高效方式不是自学成才,如果是的话整个教育行业都应该完全逆转,所有老师都可以下岗转行了。成长最快的方法,是跟随真正有能力的行业大牛。而你进了创业公司后,经常发现很多问题你不知道怎么办时没人可以问,只能自己看着办。这样长期以往,你的专业性从何培养?

同样是财务负责人,大公司里你需要负责的是成千上万人员工的人工成本,是动辄千万甚至更高的资金量运作。如果是上市公司,你还要对接监管机构,董事会,股东等各个重要环节。但是到了小公司,可能你就是一个负责开票和报销的会计,对接的就是老板一个人,还得时刻被老板提醒要在税务上“灵活一点”,要不然我们公司怎么生存得下去。

同样是行政企划负责人,大公司里你中转连接着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部门,如果是集团化公司各个子公司与总公司的业务对接更是复杂。如果碰上公司组织全员会议,你需要处理的可能是一场千人规模以上的大型会议策划和执行。而到了小公司,行政就是打杂的,没事儿打扫打扫卫生,给老板遛狗,陪老板娘美美容,甚至可能还要帮着接老板孩子上下学。老板告诉你这叫学习为人处世,你自己也自我麻痹自己正“成长迅速”。但是这种“为人处世”,到哪天公司倒闭了,到别的公司后能当饭吃吗?你的工作能力只怕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就会扫地遛狗了吧。

三、大公司工作是为了当高管,小公司工作是为了自己创业。这也是我身边很多选择了小公司就业的朋友,喜欢挂在嘴边的理由。意思也很简单,我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看看这家公司到底是怎么从零到一的,这样一来等到我学会以后,就自己跳出去单干。这个话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毛病,但是根据创业圈中的实际表现来看,有一个“魔咒”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是很难逃脱的,就是自己单飞后创业的公司规模,基本都不太可能在体量上超过原有公司。为什么,因为出于工作经验和行业资源,多数创业者的创业方向都和原公司处于统一赛道。比如杭州现在有很多原来的阿里系高管离职创办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得好的也能做到几百人甚至更多。但是你看哪一家公司,做到了超越蚂蚁金服的?

创业前东家的高度,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新公司的高度。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所能看到的格局和你能够找到的团队人才水平。人才无非两条路,一个是不甘人下自己出来单干创业,这种人你很难招募来跟着你踏踏实实干。另一种就是加入一家有较强行业实力护城河的企业做高管,拿得是一份踏踏实实的高薪。行业内最好的人才找不到,那么就只能不断退而求其次,最终限制了公司能够发展的高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公司的同事层次之间。一家公司的同事层次,一般不会有特比大的差异。那么工作几年后,你的圈子相应也就被限制在了同级别的水平里。更高层次的圈子,你并不太容易接触到。这就好比如果你的岗位是技术类,那么工作几年后你的技术水平,即使是公司中最高的,也不可能比公司平均水平高得一骑绝尘,这并不现实。

另外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逐渐放缓,未来从小公司成长成为大公司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小。所以“我加入小公司就是希望未来能够见证它成为大公司”的几率,远远小于小公司一不小心死亡倒闭的情况。当以上这些问题你都想明白的时候,或许你就会更好地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中理性选择。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能力进得去大公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