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每天为了生活奔波操劳,目的不外乎为了追求幸福,费尔巴哈曾说: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其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可是很多时候幸福就像富丽堂皇的海市蜃楼,看似触手可及,近在咫尺,实则虚无缥缈,远在天边。

如今电视和网络铺天盖地的信息流里,总少不了对于幸福图景的描画,小到一杯奶茶,一部手机,大到一辆汽车,一座房产,它们让你相信,只要拥有了这些,幸福就会如同呼吸一般简单。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在获得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之后,依然感觉不到幸福,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或许并非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是藏在我们的内心。

内心总有愿望

幸福来自于看见和满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虽然需求的种类大体相同,但在特定方面的敏感程度却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首先每个人的生理状况不同,其次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经历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信念和目标,因此要获得满足感,当然并非只有一条标准的途径。

这就意味着,社会上普遍公认的幸福标配,比如丰厚的物质财富、和谐美满的家庭等,也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当我们总是希望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了解自我,却很少向内探求,就难免使努力的方向与追求幸福的初衷南辕北辙。

举个例子,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尼泊尔,是当今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但如果你到过这里,会发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比其他地方更幸福,原因在于尼泊尔人普遍信仰佛教,把活得真实看得极为重要,因而他们能够从贫苦的生活中看到生命的真实,通过精神上的满足获得幸福感。

可见,认清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设法填补内心的匮乏,于幸福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发掘真正的内心需求呢?这就需要我们暂时忘掉恐惧和外界的限制,来接近内心深处的愿望。

出于人类的防御本能,平时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规避风险上了,而真正的愿望却被小心地隐藏起来。

这是因为一旦明确了愿望,就必然要采取行动,而行动总是伴随着失败的风险,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失望,我们会以现实中存在的困难作为借口,告诉自己不要尝试,安于现状,或者跟随前人的脚步才最保险。

于是逃避的习惯使我们失去了追求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机会,而后者才正是滋养内心的甘霖,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明确内心深处的愿望,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

要发掘被重重防御遮盖的愿望,方法就是,暂时忘记让你感到恐惧的事物,忽略所有阻碍你的因素,让心灵不受杂念的约束,然后问自己:“我现在最想做什么?”这时激发的内在动机,会让你恍然大悟:原来这一点才是我最在乎的,恭喜你找到了幸福的关键所在——对你而言迫切需要满足的需求。

幸福人生

离不开平衡与取舍

感知到了匮乏,就自然想要去满足,可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限制,人生充满着矛盾和利益的冲突。

正如哲学大师周国平所说:“幸福是一种选择”,很多时候面对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现实,我们需要学会平衡,在好与更好之间做出取舍。

  • 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冲突

举个例子,小张目前所在的行业竞争激烈,996和加班是常态,每天回到家已是深夜时分,即便在难得的假期里,手机也必须保持畅通,随时准备接收部门领导下发的任务,几乎没有真正属于家庭生活的时间。

面对伴侣的不满,小张常常感到内疚,觉得十分对不住家人,但又舍不得那么好的晋升机会,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直到有一天他才发觉,自己很久没有从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了。

小张的难题在于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也是很多现代人都会遇到的困境,其实怎样才算达到了平衡,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万全之策。

对于小张来说,如果他更看重个人事业,就应该设法寻求伴侣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更看重与家人的情感交流,就应该果断换一个工作。

找到平衡的尺度,需要每个人回到内心世界,去问问自己更看重的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做出明确的取舍,在内心的指引下规划目标方向,避免因纠结而产生的内耗,让幸福的天平回归平稳。

  • 平衡自我和外界的冲突

除了工作和家庭的冲突,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自我与外界的冲突,不幸福者多数都具有一个特点,他们习惯性地用外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懂得依据自身当前的现状,对标准进行合理调整,设立一道适合自己的边界。

比如,“拼搏上进”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值得称赞的优良品质,但如果你每时每刻用拼搏上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工作,一再缩减休闲放松的时间,那么在企业中,你很有可能会被重用而比同事们分派到更多任务,但是如此一来,你的心理能量就会入不敷出,久而久之体验到“被掏空”的感觉。

既然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是不可消除的,那么保持平衡的方法,就是在两者之间设立一道清晰的边界。你要清楚自己希望拼搏到什么程度,在适当的时候放下过于严苛的要求,允许自己全身心地休闲放松,去做一些能够让你感到幸福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因人而异,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选择和舍弃,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同时,考虑到他人和环境的限制,尽可能找到既让自己满意,又让外界接受的恰当尺度。

找到挫折的意义

从逆境中发掘幸福

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机和困难,那么如果身处逆境,是否就意味着幸福已经离我们远去呢?

实际上,无论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是外界条件被人赋予的意义,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编剧,同时又是舞台上唯一的主角。

人们会结合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境遇的设想,给当下发生的事情赋予或积极或消极的意义,进而将其整合进人生故事的剧本中。

他发现人们内心的故事“剧本”,大致可分为两种——救赎式和偿还式,区别在于,前者是绝处逢生的喜剧,后者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内心剧本为“救赎式”的人,对未来总是抱有乐观的态度,他们相信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坏事是好事的前奏,磨难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人最终必将能够克服自身的缺陷,突破外界的种种限制,迎来人生崭新的光辉时代。

因此,他们面对逆境时很少怨天尤人,依然能够从迎接苦难和挑战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 “偿还式”人生剧本

而那些轻易就会被挫折夺走幸福感的人,内心几乎都藏着一个“偿还式”的剧本,他们对未来总是怀有悲观的预期,担心前方有可怕的灾难正等待着自己,将要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全部毁掉。

因此他们习惯于放大现实中所遭受的痛苦,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发出今非昔比的哀叹,觉得快乐的时光会一点点减少,痛苦会一点点增多,在悲观的人生故事基调下,生活好似真的充满了不幸。

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两种人生剧本的区别,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节奏,人们失去了出行自由,减少了亲朋好友的相聚,随时去餐厅享受热气腾腾的美食成了奢望,甚至很多人连生计都难以保障,不得不转行另谋出路。

一些网友把人生划分为疫情前和疫情后,感叹“青春才几年,疫情就三年”,疫情在他们眼中显然已成为一个无法克服的现实逆境,正在吞噬着所有幸福的可能性,让今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这些人的人生剧本就接近于上面提到的“偿还式”。

而与之相反的另一些人,则把疫情看做完善自身的难得机遇,他们借助隔离在家的时间,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身边的亲情,从现实出发规划努力的方向,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最终他们凭借“救赎式”的人生剧本化不利为有利,成长为比疫情前更有能力的人,幸福感也得到了提升。

可见,逆境是否会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他以什么方式看待逆境对生活造成的改变,能否采取积极的应对模式。

因此当你感到生活中的各方面都令人沮丧时,不妨深入觉察内心的剧本,你给挫折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你是觉得命运在故意跟你作对,给你造成伤害和痛苦,还是相信伤口终会变成坚固的铠甲呢?

试着改写你的人生剧本,从坏事当中发现积极的意义,对未来保持美好憧憬,如此即使身处苦难之中,你依然能够体验到当下的幸福。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我们习惯于通过和外界的比较来感知幸福,但是实际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需要从自己身上去寻找。

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让我们确定努力的方向;

敢于做出平衡和取舍,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充分利用;

给负面经历赋予正面的意义,让我们在风浪中始终不忘初心。

正像威廉考伯所说那样:“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

幸福不是受外界条件控制的,而是在勇敢追求人生目标的历程里获得的,所以我们与其抱怨环境,不如向内探求,让内心变得富足。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观看往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