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大家好,我是成都国际教育的胡老师,学生一般叫我胡老。

我在学校工作15年,教过不少学生,有的成绩很好,入学时就是学霸,毕业申请到的学校也是可以拿出来跟亲戚朋友炫耀的那种。当然更多的学生是普通生,这里的普通是指成绩在中游,他们每个学生都很有自己的个性。成绩不太好的我们用学困生这个词吧。

现在每个学校都会做自己的公众号,分享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成就,其中不乏各种学生获奖、高分、好录取的报道。偶尔学校也会报导普通学生,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但绝不会报导学困生,其实他们身上的故事不少,老师花的精力也是最多。

我回忆了一下我的教学生涯,可爱的学困生不少。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段回忆,他是10多年前当班主任时班上的一个孩子。我们就叫他C同学吧。

C同学的故事

C同学来自外地,初中毕业于当地很不错的一所私立初中。他父母离异,理论上监护人是他父亲,但父亲常年出差做生意,很难照顾他。他的实际监护人是他在成都的姑妈。

当时我所在的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校内宿舍,所以外地生都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他也不例外。我还记得他刚入校的第一个周末,我去“家访”。当时我们班主任都要对外地生“家访”,其实就是担心这些孩子自己租房子,独立生活能力不行。班主任就要定期去看看,了解下住宿情况。另外,在校园外关心下这些租房的学生,也有利于在学校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这孩子就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公寓楼,一套二,他和另外一个同班同学一起住。第一次家访过程很顺利,主要就检查了下天然气、阳台等有可能出现危险的地方,提了一些生活小建议。我注意到这房子装修挺好的,家电齐全,但零食垃圾到处都是,还有很多没扔的烤串芊芊,估计食堂晚餐没吃饱,每天晚自习后回出租屋都会顺道买些吧。

C的学业表现

C同学性格很开朗,外向幽默。刚开始上课注意力还行,有新鲜感嘛。所有国际课程的初期,知识进度都会比较慢,重点是让学生适应英文教学,适应新的课堂形式。他上课有点儿爱说话,老师说上句,他就接下句,时不时思想开小差。大概学了1个月吧,C同学课堂上开始长期走神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会立马站起来,然后很腼腆害羞的说“老师你再讲一遍你刚刚问的什么”。

C同学在入读了大概半年后,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上课基本都在打瞌睡,我是他班主任,他在我的课都敢睡,何况是其他科任老师的课。因为睡觉的事情,我“收拾”过他很多次,好话歹话都说尽了,还是不起什么效果,即使上课把他叫醒,他也继续睡眼朦胧的在那儿听,其实根本学不了。但他态度还是挺好,不管我怎么批评睡觉的事,他都不还嘴,一副“这次一定会改”的虔诚表情。

我肯定知道这样下去说教是没用。因为C同学睡觉不是主观意愿,而是他身体的自然反应。我旁敲侧击从其他学生那儿得知,C每天晚上都熬夜打游戏,因为在出租屋,没人管得了,就天天通宵地玩儿。我联系了他姑妈,希望孩子搬到姑妈家住。

我也记不清了后来他有没有搬去姑妈家了,反正上课打瞌睡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根治。后来我跟科任老师说,遇到他睡觉也不用批评他了,直接让他去厕所洗脸,这样至少后半节课可以清醒。

这孩子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校服和头发。说到这点,可能当过班主任的朋友们就会会心一笑。当时学校是要求每天穿校服、带校牌。但这孩子经常忘带校牌,校服也不喜欢穿,常常都是把校服塞在课桌的抽屉里或者挂在椅背上,直到班主任出现。

头发问题比校服更严重,那个时候网上还流行着非主流发型。虽然C不敢染发烫发,但头发的长度是远超学校的规定。我是数次因为头发的事情跟他促膝长谈,甚至还陪(监督)他出去理发过。但他对于理发这个事情,始终很排斥,认为学校规定的发型太丑了,几乎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跑去把头发理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提:现在的学校有必要让学生穿校服、理寸头吗?如果我不是学校老师,我可能会跟您掰扯几句我的观点,但我是老师,那几句站在学校立场的道理我讲过太多次了,在文章里就不占地儿了。我只能说,这是集体主义和个人自由的博弈吧。

C和同学们的关系

C跟同学的关系一直很和睦,有几个比较要好的,包括他的室友。但快18岁的高中生,其实很多都有了对自己未来的理想和追求,C却还像个小孩子一样,整天嘻嘻哈哈的,打打闹闹的样子。快毕业的那一年,大家都在讨论未来想留学的国家,想去的梦校,但C在这个话题上比较少参与。我个人的感觉,C在学校的后期没有知心的朋友,只能说有伴儿。

有人可能会好奇,C有没有早恋的问题啊。没有,他在我班上的几年没谈过恋爱,他是那种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孩子。但我可以隐约感到,他对班上一个成绩很好又长得很可爱的女生有好感,我这里就叫她A同学吧。A曾经是C的同桌,但A的成绩很好,属于天赋80分但努力120分那种,很用功的孩子。A也是从外地来念书的,单亲家庭,在学校周围跟同学一起租房子住。A刚入学的时候跟C还会说说笑笑,还是那原因,国际课程刚开始其实是“舒适期”。后面学业慢慢紧张起来了,A跟C的说笑次数就少了很多。A到了学业的后期,有点儿像C的半个家长,会叮嘱C在学业上不要落得太远。C上课睡觉被老师发现了,A就会用力的把C拍醒。

毕业后

C同学的成绩一直没考出来,雅思考了很多次都上不了6分,国际课程的考试分数也很低,属于“无效分”。我记得他后来申请了一所海外大学的预科。他们那届毕业后,我听其他同学说,他读了一年预科,顺利升本科了。

毕业后C没回来过学校。曾经听人说,学习不好的学生反而是最记得老师的人,毕业后会经常回学校。这其实不是一定的,孩子会不会回母校看老师,主要取决于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工作安排以及跟老同学来往的密切程度,而不是看孩子当年的学习成绩。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去了外地,甚至留在了海外生活,难得能够回来成都一次,可能连同学聚会都很少参加。

结语

写C同学的事,没有想跟大家讲什么教育的大道理,他就是我无数个学生中的一个。C现在应该也30了,估计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也在经历C的故事,我只能劝你希望你多一份耐心。如果你的学生是C,也请你多一份耐心,愿他未来回忆校园生活时,会多几分笑容。

如果您的孩子正就读国际课程,欢迎跟我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