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吴继原 记者 顾潇)一块白色幕布上,功夫不凡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贪婪狡猾的狐狸、温顺礼貌的羊儿等各种皮影造型,随着剧目唱词唱腔和锣鼓声响,在幕布背后师傅的操控下上下翻飞,活灵活现,不时赢得在场观众掌声和欢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扬州高邮皮影戏传承人吴增山、金春连夫妇带着演出家当,冒雨驱车前往该市卸甲镇敬老院,为该院98名孤寡老人免费表演了《鲤鱼跳龙门》《猪八戒背媳妇》《小羊过桥》《会摇尾巴的狼》《乌鸦与狐狸》等精彩的皮影戏剧目,让老人们过足 " 戏瘾 ",笑开了颜。

今年57岁的吴增山老家就在卸甲镇郭楼村,其父亲是做糖人糖画的老艺人。在父辈的影响下,吴增山从小就与这些老手艺打交道,也成了一名民间艺人。21岁那年,他随父亲去上海闯荡,每天蹬着自行车到各个学校门口摆摊,回到住处浑身都累得如同散了架。而就在这段日子里,让他接触到了皮影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增山夫妇表演皮影戏

" 我是一位手艺人,在我看来任何好玩有趣的,都有兴趣去尝试。" 吴增山告诉记者,当时,皮影戏在扬州还很少见到,在吹糖人、画糖画等老手艺逐渐淡出市场的境况下,为了谋生,他便拜师上海的一名皮影戏师傅,专研雕刻皮影戏技术,在师傅家一住就是3年。

1989年,吴增山与小自己3岁的姑娘金春连结婚。婚后,受吴增山的影响,妻子金春连也逐渐迷上皮影戏。从此," 夫妻档 " 外出表演皮影戏成了常态。" 演好一出皮影戏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吴增山告诉记者,皮影戏的第一步不是表演,而是雕刻皮影。一张驴皮,得经过加工、落样、雕刻、上色、装订等多道工序,才能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影人。而一个影人成品通常需要花费3天,刻上2000至3000刀。雕刻好以后,还得压平、晾干、反复上色 , 这样皮影才算完成。

为了做到背景音乐和皮影同步,哪怕短短的几分钟皮影戏,吴增山夫妇俩也要重复练习二三十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下,吴增山夫妇俩表演的《武松打虎》《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沉香救母》等一个个传统皮影剧目人气 " 爆棚 "。

为了给古老的皮影艺术 " 保鲜 ",吴增山还尝试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编写了一系列符合当下时代主题的剧目,如《抗疫情》《钟南山》等战疫剧目以及《江姐 · 绣红旗》《永不消逝的电波》《小萝卜头的梦》《罗盛教》等红色剧目。

记者了解到,2022年6月份吴增山的皮影戏已成为高邮市第四批 " 非遗 " 项目,现在他的儿子、儿媳也加入了皮影戏演出团队。一家人通过非遗进村组、进校园、进景区演出的方式,展示皮影戏的魅力,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