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居民对于民俗节日的喜好,近日,万达二社区开展中秋特色传统文化活动体验,手作有“中华第一灯”美誉的无骨绣花灯。

民间制作这种无骨花灯的工艺很复杂,整个花灯全部由纸片粘合,图样针刺而成,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数十道工序。因为起源于唐朝,所以也被称为“唐灯”。

活动现场,志愿者老师介绍了无骨花灯的历史、中秋节的民俗文化知识以及花灯制作的材料、制作技巧等,居民们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将12个纸面依次粘贴到一起,组成一个灯球,然后用手将每个面上的图样都撕出镂空造型,再将灯球下端挂上中国结,上面挂上带灯珠的提手,经过居民的巧手装饰,一盏盏无骨花灯已初现雏形。最后装上一个小小的花灯电池,花灯就大功告成了,大家举着自制的花灯,别提多高兴了。

苏州民俗流传着“八月十五,灯月同辉”一说,中秋时节,大户人家会在家中挂满花灯,而穷苦人家则自己扎一盏花灯,挂于堂前,到中秋夜点亮新灯,会得到圆月的庇护与祝福,寓意着家庭合合美美,团团圆圆。中秋夜,女子可以与家人一起手提花灯“走月亮”,在中秋前后逛一逛集市,带着孩子看花灯、赏核雕、玩皮老虎、抽陀螺、尝糕点、画糖人,累了就找一个摊位吃碗小馄饨、豆腐花,歇歇脚或是点一壶茶,听一段评弹,吴侬软语从耳畔流过,让居民感受传统手艺和民俗文化的气息,将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