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汉中归蜀:无助的呐喊!
家在汉中
·陕西
江湖上有一种传言,说我主张“汉中归蜀”,原因我2007年3月在上海工作时曾写过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汉中归蜀:无助的呐喊!》,其实这是读者不认真没读懂此文而形成的误解,本人一贯非常认可浦善新先生所著《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中的“汉中省”,而非“汉中归蜀”。此次再次原文完整上传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消除误解;二是笔者发现近年来兰汉十高铁、汉巴南高铁、镇广高速等跨省重大项目,陕西方表现得很不积极;三是填补本人在网上因搜狐博客“404”而丢失的重要文章。“汉中归蜀”是陕西华商论坛和百度汉中吧中的老话题,也是一个我不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我很少跟此类贴。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政省区的划分是一个国家严肃而重大的事务,讨论此类不着边际的话题缺乏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而且我对设立秦巴省的假设话题也不感兴趣,试想如果汉中不能成为省城又会对汉中有多大帮助呢?而且纵有这一说法,现在就开始通过造舆论来争取也难免为时过早。但没想到华商网前不久“剩饭重炒”却一石激起千层浪,着实让我意外,由此足见人们对此话题关注程度之高。但我对华商网的结论表示严重置疑,我认为那样的开放式的缺乏针对性的以及暗含导向性的调查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不过华商网能将驳斥其文的文章置顶,应该说是具有一定胸襟的。基于大家对此话题的重视和正反双方热烈争论,我觉得有必要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于是特撰写本文,聊作“无助的呐喊”。一、对“汉中归蜀”话题进行谩骂,是丧失理性缺乏宽容的行为!“汉中归蜀”在华商网中最遭谩骂的话题之一,认为汉中人是“陕奸”,甚至上升到“台独”的民族败类高度,这种谩骂是极其丧失理性缺乏宽容的。汉中归不归蜀,那只是国家的行政区划的问题,汉中将“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推为自己的魅力口号,而且广被认同,从中足可以看出汉中人浓烈的国族情怀;金门原属福建,现属台湾,如果有一天该地区人呼吁要重归福建,那么是否会被骂为“台奸”?另外,汉中人从未说要脱离中国(如果有大家一定会认为是神经病),所以将“归蜀”类比成“台独”进而谩骂,实在是一种不讲理的无限上纲的“红卫兵”作风,是一种无赖耍泼行为。而且地区行政区划并不能完全代替地区文化认同,笔者认识一些江苏徐州人,却说自己是山东人;余秋雨先生原籍为余姚,因行政区划变为了慈溪人,可其更愿意承认是余姚人。所以我希望陕西某些网友能包容一点,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不管是陕西人或四川人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不要一见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或遇到不愿承认是自己是陕西人的汉中人时就破口大骂,那样只会让人觉得陕西网友素质低。二、汉中人身份尴尬谁之过?陕西的对外宣传导向存在严重问题!汉中人在外的身份是相当尴尬的,所以别人在问到我是哪里人时?我会答道是“汉中人”,当别人不知道汉中在哪时,我才会补一句“陕西汉中,紧邻四川,《三国演义》有记载”。这基本上是所有省外汉中人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要表述那么多“废话”?原因只有一条:在人们的理解中,陕西就是黄土高坡、白羊肚头巾、羊肉泡馍,和“安红,我爱你”的口音等等,根本想不到陕西还有汉江流域山青水秀稻花香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会如此?个人认为陕西的对外宣传导向存在严重的忽视陕南的问题,而且暴漏出一些领导人的傲慢与无知!陕西总面积为20.58平方公里,其中陕南约7万平方公里(占34%),总人口约3700万,其中陕南人口约910万(24.6%),如此巨大的地域和人口规模,为什么在对外宣传中却视而不见?难道汉中乃至陕南不属于陕西吗?是不屑陕南与自己同属一省还是愚昧无知地理知识差? 在此卑劣思想的作用下,硬是将一个纵跨大西北和大西南的省份描述成西北省份,将“关中八大怪”说成“陕西八大怪”,将渭河说成“陕西母亲河”(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仅占一半,其余在甘肃宁夏境内),而且通过一切宣传手段去宣传,将愚昧错误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全国人民,严惩藐视其它地区人民的个性特征和地区魅力,丝毫不考虑其它地区人民的感受?积非成是,于是陕西便成了当前宣传下的风沙茫茫的“二秦大地”。两年前上海搞旅游展览,笔者饶有兴趣地到陕西馆去观看,结果不要说汉中了,连整个陕南都只字未提,展示的全为北方地区的陕西。前不久,我们汉中网民举办公祭张骞活动,此活动开网民大规模公祭之先河,是具有很强的新闻性的,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都进行了报道,但汉中电视台将视频新闻上传给陕西卫视后,却因再三搪塞而未能报道。和西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陕西卫视相比,怎能不让汉中网民心寒。在此愚昧混蛋的错误宣传下,使得汉中的茶叶、木耳、稻米等物产在塑造自身品牌和寻求招商或合作伙伴时平添了严重的障碍。我在上海多个茶叶店问茶商有没有“陕西茶”,得到的答案是居然全是:“‘陕西’”是黄土高坡,怎么可能产茶叶?这不是闹笑话吗?”这就是汉中这个被载入《茶经》的产茶重地,一个茶马古道的重镇所遭遇的结局,这充分表明当前这种愚昧混蛋的错误宣传已制约了汉中乃至陕南经济的发展。三、汉中的交通瓶颈是怎样解决的?“西汉高速”为什么一拖再拖?“要得富先修”,可汉中这些年来交通状况改善了多少?特别是对外的交通,基本上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甚至连几十年的水平都不如,因为几十年前汉中是通航的)。“西汉高速”作为我省“米”字形规划的“精彩一撇”,为多少领导们所津津乐道,为多少汉中人憧憬期盼。然而一条全长373.36公里(含西安至户县段,新闻中对外公布的数字,实际数据可能要小些)的西汉高速,却一拖再拖,将承诺的通车日期一推再推,省领导都换了几任了仍然不见竣工,何故?有人会搬出工程之艰巨,建设者之辛苦来开脱,认为本人的批评是缺少理解的坐在办室里的“牢骚”。在此我想通过几组数据来看看:西汉高速全长373.36公里,其中第二段(户县崂峪口至洋县槐树关)因穿越秦岭工程非常艰巨,这一段的长度是152.7公里(占总里程的41%),其余相对好些。开工日期为2000年12月,预计2007年10月1日通车,由于未查到具体的开工日期,在此我从01年的元旦开始算起,那么到竣工的日间为2464天(不含10月1日),一条373.36公里的高速公路,修建了2464天,每天修建151.65米(373.36×1000÷2464),如果分2个端口建,每个端口日建75.8米,如果分4个端口建,每个端口日建38.9米,如果分6个端口建,每个端口日建25.3米。在此请读者参考一下青藏铁路,其中最艰难的格尔木到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中途设45个站点。2001年6月29日动工,于2005年10月12号铺轨全线贯通,并在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试运营。建设速度:1142*1000/5/365=625.8米/日(竣工日期按试运行日计算),其速度是西汉高速的4.12倍(625.8/151.65=4.12),青藏铁路的难度小吗?再和秦始皇修长城比较一下。2000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机器设备时,秦始皇派蒙恬去修长城,耗时9年贯通了临洮到辽东的全长5000多公里的长城;今天陕西省采用机械化修一条300多公里的西汉高速却要用8年的时间,惭愧呀!据说今年10月1日将通车,我不知道是这个“献礼邀功”意味十足的日子是否经刻意选择,一个一拖再拖才完成的工程,也好意思作如此安排?那些在延误期内葬身褒谷者的子女们,真要“待到西汉通车时,家祭无忘告乃翁”(网友语)呀!另据说西汉高速是因“保水改道”而延误了一年半,笔者力图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但几乎没有。笔者不解,这样一个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怎么会为了省内的工程说改就改?而且笔者查阅到西汉高速的立项远比“引汉济渭”早,那么从时间上讲早开工的工程为什么要为晚开工的工程“改道”?为什么在不能保证竣工日期的情况下居然说改就改?这样一个关系到地区利益布局的重大工程,是什么领导主导下改掉的?为什么不征求民意说改就改?改的理由是什么?西汉高速延误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在阳光下晒晒?向社会讲明?难道“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通过这样的手法来实现的吗?四、“引汉济渭”的牺牲怎么补?凭什么无偿调用其它地区资源?毋庸置疑,“引汉济渭”工程将使原本落后的汉中的发展将受到进一步的制约。对于南水北调,四川省已公开向中央争取补贴反哺,笔者认为这很正常,汉中乃至陕南要涵养水源,必定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丧失发展机会。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安启元在向北京争取反哺外(也正因此,安启元在汉中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倍增),陕西好像从未较正式地提及此事。不提的原因我想大抵有三:一是北京为中国的权力中心,争取起来风险过大(这也正如汉中当局不便向西安争取“引汉济渭”补贴一样);二是争取会诱发省内“小南水北调”的补偿问题,还是不去碰为好;三是对牺牲汉中和陕南的利益没有足够重视,认为没必要或认为是应该的。可是,一个以“汉绿水”为特色的汉中,一个以“绿色产业”为基础的汉中,失去了水,还能“绿”吗?在此我不得不提一提“引汉济渭”的大功臣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此人为关中乾县籍,从新闻报道上可以得知是一个缺水环境中长大的,其除提出“引汉济渭”外,还提出要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关于重现“八水绕长安”的必要性,笔者不想再论,笔者原本认为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学术和良知应该在其身上是统一的,但此人从未提出过对水源地的补偿问题,从而使我看到学术和良知和游离乃至对立。资料显示:关中地区年降雨量600-700毫米(汉中为800-1200毫米),关中全年可供水量79.37亿立方米,而年用水量为78.43亿立方米。由此可见关中并不是一个很缺水的地区,但关中特别是西安为节水做了些什么?大耗水企业改进或关闭了多少?工业用水的循环反复利用率有多少?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有多少?自己缺水了就动用巨资去修建调水工程从其它地区吸水,那么其它地区因此而丧失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损失如何补偿?总该有个说法吧?五、除了口号,省府为“汉中实现陕南率先发展”做出了什么?当省领导喊出要汉中实现在陕南的率先发展时,汉中人着实高兴了一回。其实笔者是不主张什么率先发展的,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吃偏饭”;笔者一直认为地区的发展应“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将最适合某一地区的机会给某地,而不宜介入过多的不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人为操作痕迹。而且安康和汉中可谓是陕西的难兄难弟,地位同样尴尬,其要不是因地理位置特殊近年来交通发达迅速外,发展也不会好。也正因此,每每遇到汉中和安康网友争陕南第一时我除了觉得同室操戈的痛惜外,还感到没志气,就两个城市当个第一又如何?汉中将“发展绿色产业”定位成自己的产业基础,省府对此持肯定态度,汉中民间对此也高度认同。但喊出这个口号也几年了,我承认汉中确有作为不力过失,但省府又为汉中做了些什么?没见到一个大的立项,没见过严惩过“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官员。西安高校众多国内领先,“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喊了多年的一个很响的口号,可转化了多少?有没有专门进行“建设秦巴药谷”的生物化学研究机构?有没有相关扶持政策?陕西继续延用那种藐视陕南的错误宣传导向,我怕以后说汉中盛产天麻等中草药恐外省大多都不相信更不知道。六、笔者虽倾向于“汉中归蜀”,但更在乎汉中的发展。笔者去年春节去四川广元游玩,发现该地地理气候、方言习俗、饮食习惯和汉中简直无二,我讲汉中方言竟然没人当我是外地人,我不由觉得非常亲近。而笔者每次到西安,一翻过秦岭后便感到自己的“外地人”,因为地理气候、方言习俗、饮食习惯,甚至人的皮肤长相都与汉中很不相同。而且由于交通阻隔,笔者1995年第一次去西安时已过弱冠之年,可能是因为这种差异,结果屡屡遇上小偷、骗子,所以印象很不好。“汉中归蜀”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引起汉中人的强烈共鸣,我想首先与以上这种差异是分不开的。其次从历史上来看,汉中从四川划到陕西来,完全是凶残野蛮缺少文化的元朝统治者的阴毒之举,其不顾文化习俗和地理气候等诸多差异,仅为了让四川“无险可守”而强行分割,使得汉中从此走上了边缘化道路;第三,从血缘和文化上看,今日汉中人多为四川人后裔(有调查显示比例高达75%),笔者祖籍就在四川,这种血缘上的传承关系必然会同时体现在文化上。因此,从文化和情感的角度考虑,笔者较倾向于“汉中归蜀”,但除了情感和文化,笔者倾向的现实原因还有如下三点:其一,如果汉中归蜀,那么“西汉高速”将成为省际间的公路,主管方将上升为中央,因政绩所需,估计两省领导都会“高度重视”,而不会想拖延就拖延,想改道就改道。其二,如果汉中归蜀,那么“引汉济渭”将是省与省之间的交涉,一般来说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而且借此随意改道“西汉高速”将更不可能。其三,如果汉中归蜀,汉中人出省将不存在需要解释许久的尴尬身份,汉中将不会被当成是不产茶及其它南方物产的地区,更利于地方品牌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但话说回来,毕竟汉中划归陕西已700多年,我相信广大汉中人并非对陕西一点感情都没有,我本人也有一些关中朋友,还受推荐作上海“陕西同乡会”中作陕南地区的召集人,如果陕西能重视起汉中,能解决好以上问题,汉中人又何必去折腾什么“汉中归蜀”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汉中归蜀”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中人民对发展望眼欲穿后的“无助的呐喊”!最后,我代表汉中人表明三点:其一,既然认为汉中乃至陕南人是陕西人,就应当作陕西人来看待,认识到陕西是大家的陕西,从而充分尊重其与关中地区的差别。其二,一个缺乏公正和全局观,只顾牺牲其它地区利益来成就某些地区利益的领导不配作省级领导,希望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省级领导。其三,希望汉中不要继续加大落后差距,希望贫穷人口少一点,这需要汉中各界的努力,更需要省政府的支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陕西网友的团结需要包容,希望不同意我观点的网友能包容,成不了“网友”,但愿不要成为“网敌”。2007年3月26日凌晨零时于上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