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毅讯聊热点,知身边社会事。

最近一篇名为《我的县长父亲》的征文,获得一等奖,起初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们一顿开喷,使得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一下子慌了神,连忙撤下了获奖名单。但是,冷静下来的网友们去细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却被文章感动到,舆论也因此来了180度大反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毅逊来和大家说说。

先说说这篇文章

文章作者名为于忠东,已退休,所以可以首先排除借助家里关系走后门的嫌疑。记者采访时,他说:“就是想把老爷子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种精神是先有国,后有家;从政为官,廉洁且一心为民的精神。

“老爷子”名为于志明,是建国后早期的一批国家干部,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入党,曾担任山东省禹州县县长。山东德州市的工作人员经过调查,证实作者记述父亲的事迹属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毅讯看完后,认为于县长是一位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干部,到去世前都是一位把人民利益放在自身前面的好干部。

1、坚决不搞特殊,哪怕合理需求,但容易引起误会的话就不行

文中作者说他大姐每个星期要走70-80里山路,想买一辆自行车,但被父亲拒绝。理由是:“等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的时候,我就给你买一辆,你不能搞特殊!”

文章大嫂、二哥、堂哥都曾想借助作者父亲的关系,得到职位上的帮助,但都被作者父亲一一拒绝。

2、把服务人民的工作放在家庭前面,近乎“无情”

有一次作者母亲高烧住院,等叔叔把作者的信带给父亲,想让父亲回家照顾母亲时,父亲却说:“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没有回去,继续奔向了和百姓忙秋收的一线。

3、国家有需要就身先士卒

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作者父亲二话不说就把当时年仅16岁的大哥送去参军,次年又把作者二哥送去了。

4、非常清廉

于县长骑自行车外出独自做调研,路上实在饿得骑不动了,就到路旁一户农户家里要了一把枣充饥,临走前硬是要给枣钱。对方知道他是县长,说什么也不要,于县长拗不过,只好后面又折返回来把钱偷偷留了下来。

5、工作非常勤奋认真

据作者保留下来的资料可知,于县长一共留下129本工作笔记,本子工工整整。于老把这个作为给后代的“遗产”,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令人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担任禹州县县长期间,他成功带领当地百姓治理好了盐碱地,日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下雨之后出苗率等”,他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改变沙碱地,让百姓吃上饱饭。昔日光秃秃的沙碱地变成了如今的绿洲良田,1988年6月,李鹏总理亲自题词“沙漠变绿洲,科学夺丰收。”躺在病床上的于县长得知后,高兴得像中了大奖一样!这大概就是对他多年工作的最大奖励吧。

一切争议来自于文章的标题

作者说,原来的标题是《逝去的背影》,删改后投稿,未曾想过获奖。其实毅讯也认为《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比原标题更加契合,但也确实容易引发争议。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之前沈腾大火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里,有一个同班同学袁华凭借《我的区长父亲》获得作文大赛一等奖的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贾平凹之女贾浅浅和江西高速的周公子,都把大家搞得神经紧绷,让网友们对“二代们”利用家里的关系,践踏社会公平的事越来越敏感,容忍度越来越低。

但是,这次“我的县长父亲”,却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好父亲。这次总算不是负面消息了,尽管舆论之前有些误解,但毅讯认为也可以理解,并且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此事能起到正向的引导效果。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以下是作者写的全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毅讯说,及时了解更多热点的深度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