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上小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当第一”,我们两个人吃饭,他会说“我先吃完的!”,和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他会说“我先找到的!”

有时候他并不是第一,他也要着急地说“我是第一,我是第一。”

后来和朋友聊天,发现她家孩子也有这种高涨的“争第一”的心态,虽然孩子以前也有就要当第一的行为,但并不频繁,但是在进入幼儿园以后,突然变得非常强烈。

显然,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一些让孩子们过度关注“争第一”的环节,比如:比一比谁吃得最快,谁最先做完什么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园里用“比一比”引导孩子吃饭,家长可以不赞同,但需理解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批判幼儿园,毕竟一个班30多个孩子,只配了三四个老师,要完成统一行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做家长的都很难对一个孩子从头到尾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何况带30多个孩子的老师们呢。

这种竞争氛围的营造,确实有效,话音一落,你都能想象得到孩子们狼吞虎咽、埋头干饭的样子。

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啊,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孩子们将得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奖励贴纸看得非常重要,忽视了这个事情本来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我接儿子放学,儿子说今天中午吃的是他最爱的卤面,我说那你肯定得吃两碗了,他说本来是想吃两碗的,但是只吃了一碗,我问他为什么,儿子是这么回答的:因为吃两碗用的时间长,我就不是最快吃完的了。

儿子为了节省时间,成为吃饭最快的那一个,只吃了一碗卤面。

对于儿子来说,吃饱不是最重要的,吃到自己喜爱的食物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吃得最快,争拿第一,得到表扬。

当儿子给我展示他胸前的小贴纸的时候,我思绪有点复杂,我内心里是不赞同在吃饭、喝水这些事情上争第一的做法的,但是我也知道,幼儿园吃饭时间是有限制的,孩子们也要学会快速、专注地吃饭,遵守幼儿园的吃饭规则。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吃饭不用争第一,吃饱就行,这有什么可争的,也会给孩子造成困惑,老师和家长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我到底该听谁的?谁说的才是对的?

既不想赞同,也不能直接否定,家长该如何解决类似这种困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淡化无效的竞争意识,幼儿园做不到的部分,家长要补充上来

我个人觉得这种吃饭比一比、喝水比一比的竞争都属于“无效竞争”,关键在于,孩子们从这些竞争中学不到正面的、积极的东西。

每个孩子的胃容量不一样,咀嚼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吃吐了也依然不是吃得最多的那个,所以没必要竞争,吃饱吃开心才是吃饭的目的。

虽然孩子上幼儿园了,但是家园共育,我们家长依然是要承担教育责任的,所以,孩子在幼儿园被过度强化的竞争意识,可以在家中进行淡化。

1、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吃饭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就拿吃饭这个事来说,当成人把三十几个孩子吃饭的氛围变成比赛时,就会影响孩子的判断,此时吃饭这件事不单纯是吃饭了,而是关乎荣誉、赞扬了。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件很重要的思想工作,就是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吃饭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有没有必要争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这段对话是我和儿子的讨论内容:

我:你今天很开心啊,是吃饭最快的那一个。

儿子:是啊,我是很开心。

我:那今天的午饭是卤面,你开心不?

儿子:开心啊。

我:你吃饱了么?

儿子:没有,我只吃了一碗。

我:没吃饱啊,这可就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了,午饭是自己最爱吃的,结果没吃过瘾也没吃饱,好可惜,明天的午饭应该不会是卤面了。

儿子顿了顿,说:明天可能是米饭。

我:所以,你今天吃饭最快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是没吃饱。

我:还有得第一,对吧?你觉得没吃饱和得第一,哪个最重要?

儿子想了想,说:没吃饱,没吃饱的话,一会就饿了,饿了我就没力气玩了。

我:嗯,你分析的很有道理,那问题来了,吃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儿子:吃饱最重要!

这段谈话是建立在我知道儿子吃饭并不拖沓,具有良好的吃饭习惯的基础上的,那么他就不需要以吃不饱为代价来提高吃饭速度。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吃饭争第一这个事是错的,而是引导他将关注重点放在吃饭本身的意义上,吃饭首先是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的,要吃饱吃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引导孩子辩证看待输赢,有输有赢,有进有退

即便没有幼儿园吃饭争第一这个事情,家人、其他人都会无意识的给孩子灌输输赢的概念,因此“输赢”这个课题是回避不了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渴望赢害怕输的行为。

那些输不起的孩子会大哭大闹、发脾气、说谎甚至是逃避,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输赢呢?

1)原来大人也会输

让孩子看到我们自己在生活、工作中赢不过别人的鲜活的例子,原来大人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会输,输了的大人会怎么办呢?哦,大人也会有些失落,但是大人会总结经验,寻找新的办法。

2)关注进步的过程

和孩子一起回忆那些刚开始做很艰难,不断练习以后变得熟能生巧的过程,比如,学走路、学骑车、搭积木、拼图等等,总有人会比自己走得快、骑得好、积木搭得高,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已经做到的是,一点一点的在进步,让孩子将思维聚焦在“我是努力的、坚持的”这一点上,形成成长型心智。

3)是否有人会一直赢

引导孩子去观察身边的现象:赢得人是否会一直赢,输的人是否会一直输,可以让孩子去看班级吃饭最快的孩子是不是一直都是固定的,也可以引导孩子回忆自己那些有输有赢的经历,带给自己的感受和影响。

注意引导的过程不要拘泥于结果,强求孩子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引导的目标在于让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这种思维习惯比标准答案更让孩子获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引导孩子全面评价自己,得不到第一依然是好的自己

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基本依赖于外部,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会将“吃饭得第一”与“自我评价”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如果今天吃饭拿第一了,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和认可,那我就是好的,同时带来的开心、自豪的情绪也会强化这一行为。

反之,孩子要是吃得最慢,被老师批评了,自我评价会降低,同时会带来失落、伤心、羞愧的负面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旦比输了,就会恼羞成怒的原因。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形成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引导孩子:

1)和孩子一起讨论、认识自己

这里可以结合绘本《我喜欢我自己》来展开,比如:我很喜欢我的眼睛,我觉得很亮,我喜欢我的眼镜,看起来很酷,我觉得我很擅长画画,我很会搭积木,不过我不太擅长跑步,我跑得不快,我也不擅长跳绳,因为我还不太熟练。

这样对自己的全方面的认知,能够提升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么当发现自己某些事情做不好的时候,不至于全部彻底否定自己。

2)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人

让孩子思考班级里那个吃得最慢的小朋友身上有哪些优点,比如:他虽然吃饭吃得最慢,但是故事讲得很好,然后引申到孩子自己身上,让他用虽然,,,,但是,,,,的句型评价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件看似简单的“吃饭争第一”的小事,反应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恰好成为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的成长契机,这么一看,这件事的出现也算是磨刀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