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在这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莱布尼兹,德国哲学家

用莱布尼茨的这句话来描述了18世纪时风行欧洲的“东方热”,再恰当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的18世纪,中国正处于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代。

当从中国归来的传教士们将一幅幅美好的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呈现在欧洲人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

于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整个欧洲对中国的物质和文化极为追捧。中国器物引领着欧洲时尚,尤其是中国宫殿里皇帝的用品。

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欧洲人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Chinoiserie)的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也有艺术家们开始将“汉风”画入油画作品中。其中就有来自奥地利的静物画家马克思·舍德尔(Max Schödl,1834-1921)。

他的画作往往以生活中常见的器皿与摆件为主题,画风极为精细写实,在其中不难发现19世纪时欧洲“东方热”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