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中考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在双减、疫情的双重作用下,试题难度降低很多,学生分数明显提高,满分人数也大幅增加,高分背后却是更加激烈的竞争,“一分一操场”的现象再次出现,去年的600分可以挑个中等偏上的学校,今年只能在中等偏下的学校里选。

在一众学科中,物理的重要程度不断提高,从早年的选考科目变为必考科目;学科重心在不断调整,试卷中计算量逐年减少;拿满分的难度也在提高,对实验设计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比如2022年中考物理最后一题,通过日常运动俯卧撑,让学生分析手上受力的变化及原因,其本质上就是杠杆模型,也就是杠杆平衡条件的概念。概念难吗?很多学生不用背都记得住,可考试怎么就不会用了呢?

以考试为目标就“学偏了”

以考试为目标就“学偏了”

在老师们看来,物理中考是越来越容易了,但在学生看来,却变得越来越难,初二可能还有机会考满分,到了初三就总是会差那么一点,题目简单了会马虎错,题目难了又解不出题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依我说是因为学生“学偏了”,物理的重点是实验和原理,学生却当成了公式和计算。拿物理当数学来学,当然是“白费力”。

比课堂活跃度,物理绝对算是最有趣的科目之一,新奇、好玩是学生给的最多评价,因为老师经常会带着一堆道具过来做展示,或是直接领着学生进实验室上课。看完实验听老师讲讲原因,把老师的板书抄下来,最后记住一两个公式,再拿出练习册的习题,把公式往里面一套,物理就算学完了。

老师的教学是以过程为导向,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进行实验,讲解各种概念,分析各种实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真实的感受,去理解自然科学背后的规律。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以目标为导向,也就是最终怎么考,我就怎么学,注意力都放在了做题上,这就是我说的“学偏了”。

理科有一半内容要背诵

理科有一半内容要背诵

说起“背诵”,多数同学都觉得这是文科的作业,数学、物理、化学这三理科是不需要“背”的,甚至很多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这三科我不背也一样学得好。事实上,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背”的内容占了一半多。

需要背下来的内容包括:公式定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相似现象,实验结论。和文科的区别在于,除了公式定理,实验相关的内容我们会通过动手操作、短文阅读的形式来学习,尤其是自己做过实验后,往往不需要再刻意地背,每当回忆起实验经历,这些操作的细节也都会一股脑儿地蹦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背却记住了”。

不少学生的笔记非常工整,尤其是女生,但大家经常记完笔记就放下了,没有意识到笔记上的内容都需要背下来。我的学生兰希、桐舟、宇晨、奕焜等人都是这样子,笔记记得特别细致,因为我提出了复述的要求,奕焜甚至准备了逐字稿写在笔记里。但他们都忽视了背这件事,上课时习惯性去查看笔记,这样反应速度就比别人慢了很多,经我的提醒,又花了一段时间去改正习惯才逐步放下了笔记。

背答案的方式不可取

背答案的方式不可取

前面说了,学生学习往往以目标为导向,学了几年最后要参加考试,那干脆就以考试为目标,考什么学什么,甚至海量刷题然后背答案。

我的学生晓慧就是背答案的高手,有一次上课我拿出一套试卷给她做,她几分钟就写完了选择题,我一看正确率还特别高,心说她基础不错啊。解题时没写过程,我说那你给我讲讲怎么选的,为什么选这个,她却摇了摇头,说她也不知道,但这个题见过,知道选什么。

我有点纳闷,说你不会解这个题,背答案有什么用。她说学校老师老罚她们,答错题就要用戒尺打手心,错几个打几下,所以她只好把答案都背下来,说完还给我讲戒尺打哪特别疼、老师打断戒尺的事……

这个老师的教法看似实现了让学生做对题的目标,但其实完成的是背答案的训练,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完全是背道而驰,学生毕业之后只会把知识全都还给老师,什么也记不住。

真正想学好物理,想在中考拿满分,要知道物理学得是什么。物理的核心其实是概念,我们做实验、引入各种物理量,其实是把一个概念从现象中剥离了出来,为了描述某种规律,继而对物理量做了精确的定义,并用数学公式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每年总复习时,我都会重新回顾一遍概念,看实验视频做知识扩充,并通过不同的现象、实验让学生记住概念。北京中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也是朝着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方向走,所谓的物理学科素养,就是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思考步骤,最终的落点依然是物理概念,不是背出来的概念,而是自己探索出来的、有适用边界的、能自己描述出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