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小禾

周五,朋友去接住校的儿子回家,途中和他商量:早点把作业写完,可以带他去游乐场玩。儿子一脸不屑地说:“那我就不去玩了呗!”

朋友感慨地说:“我算是没辙了,这家伙是软硬不吃。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拖到最后一刻,是坚决不肯写的。无论采用男女单打,还是混双,都不好使。”

说到孩子磨蹭这个问题,相信家长们是深有感触。网上关于孩子拖拉磨蹭的段子层出不穷,我们在哈哈哈大笑之余,有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孩子拖拉磨蹭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模式呢?

注册心理治疗师珍妮弗 • 香农(Jennifer Shannon)是一位青少年焦虑问题专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在这本《告别拖拉磨蹭五步的练习法》里,珍妮弗通过现象看实质,找到了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了新的观点,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珍妮弗根据孩子的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她把拖延者分为四类。完美主义者、勇士、讨好者和对抗者。

a.完 美主义者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卓越。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严苛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争当第一名。而一旦发现自己达不到目标,就会采取拖延的方式逃避。

b. 勇士的核心价值观是全身心投入。他们喜欢刺激和挑战新事物,但是,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泄气,出现拖延。

c. 讨好者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关系。在他们的认知里,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他们会把别人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情总是被无限期地推后,给别人造成一种做事拖拉的印象。

d. 对抗者核心价值观是独立。俗话说的顺毛驴就是这类人。凡事不愿被别人安排,你越是让我这样做,我偏不去做。故意拖延时间,你又能奈我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家长只有了解了拖延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意识到拖延的不良后果。

拖延者付出的代价通常是自尊。

无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拖延,不管你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变成自己的处事方式。

经常拖延的人,反馈过来的信息大都是负面的。总会被误认为懒惰、没有条理、缺乏上进心,甚至愚蠢。虽然批评者是无心之举,但是,终将会影响到拖延者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也认为自己就是属于能力不强的人,甚至影响到一生。

了解了这些原因,家长们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孩子的磨蹭不那么揪心了,甚至还惊喜地发现,孩子磨蹭的背后,不是因为他们太懒,而是隐藏了一些长处。

如果家长确定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后,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善加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得那么热闹,如何帮助孩子彻底告别拖拉磨蹭呢?珍妮弗告诉你五步练习法。

第一步,找到开始行动的动力。只有孩子完成目标的利大于磨蹭的弊时,孩子才会尝试改变。

结合上面朋友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因为家长担心他画画时间太长而影响完成作业,限制了他画画的时间。假如家长同意他完成作业后,可以画画,他会如何呢?

第二步,驾驭情绪波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是完美型的,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允许自己有试错的机会。

第三步,消除干扰不分心。看到这里忍不住笑了,先不说孩子,我们家长能否做到这一点呢?如果孩子在写作业,而作为家长的你,却在一旁刷手机,这种情况是不是要杜绝呢?

第四步,把任务变得可行。目标定得太大,看起来很难完成。把任务分段式完成,可以增长孩子的信心。

第五步,为应对批评做准备。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尤其是讨好型孩子会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为了得到认可,他们往往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自己又不想去做,于是,采取拖延的方法,消极对抗。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孩子也要做好意见不一致的心理准备。

可以说,孩子是家庭的幸福源泉。解决了孩子拖延的问题,家庭又可以回归到父慈子孝的生活,再现那种温馨的画面。

在阅读这本《告别拖拉磨蹭的五步练习法》时,深深感受到拖拉磨蹭不是孩子的专利,成年人的世界里,也在发生着相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