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辰名在校学习很努力,按时完成作业,练习册正确率也都很高,有不会的题也都及时找老师问,老师讲题的笔记也都带回去看,可是一到考试还是拿不到高分,遇到复杂的题目依然没有毫无头绪,让她感到非常头疼,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课上认真听认真记,课下做题还是不明白
去年一模结束后她来找的我,我看了看她的试卷,简单题基本都做对了,几道难题(单选、多选、计算最后一题)和实验有些问题,没有拿到分。看了看她平时做的练习册,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正确率很高。
看得出来她基础不错,于是我选了各区一模试卷中的典型题目,给她做了细致的讲解,笔记写了好几张A4纸。她听得很专心,也跟着我一起写笔记,有不明白的立刻就问我,2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课后她还把我的笔记要了过去,说带回去再看看。
第二次上课状态也是一样,非常踏实,结束时我还找来一份学校模拟卷让她回家去做。第三次来上课时我发现有点不对劲,模拟卷的复杂题目还是没做出来,公式都用上了,但“套”的数不对,算了半天算不出来。相似的题型我们讲过,课上她也听得很明白,可到自己做的时候仿佛时光倒退,回到了初二的状态,只能把公式抛出来,说不出前因后果。
有相似问题的不止她一个人,思琪、兰希、凯航、祎晨等很多学生有出现了类似的情形。
“观众”般的被动学习,效率只有20%
我对比了一下这些学生的作业、试卷、学习方式,找到了一些共同点:
一、课上听讲都很认真;二、学校作业完成得很好;三、笔记非常细致;四、试卷干净整洁,有时甚至不用草稿纸;五、都会把我的笔记带回去看。
从表面上看这些似乎都是“好”学生的标配,但其实隐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听得多而写得少。不免有人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没错,从小学入学开始,我们都会教育孩子好好“听”课,认真“抄”笔记;平时老师也会经常夸那些解题快、“秒”出答案的同学,让他们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榜样”。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所学的内容难度在逐步提高。初一的内容相对简单,有些同学甚至凭借过硬的口算就足以完成大部分的计算,而初二开始课程难度直线上升,内容变得抽象,计算量大幅增加,各种公式模型层出不穷,这时如果还指望着依靠听、抄、口算来学习,只完成学校的基础练习题就拿高分,那就不太可能了。
国外有个“学习效率金字塔”的研究,里面提到利用听、抄的方式学习,实际能记住的内容只有课堂上的20%,因为这种方式属于“被动”学习,大脑的活跃度不高,记忆强度也较低,所以听完只会记住少量的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很快忘掉。学生看起来是在努力学习,其实更像是在看演出,自己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老师在前面表演,演出结束后能记住一些,但如果让他上台演一遍他就不会了。
成为一名“演员”,重视写过程练习
后来上课时我问他们几个,带回去的笔记有没有仔细看,他们都很诚实地告诉我,其实回去没看过。有的拿出来扫了一眼,发现看不太懂,就又放回去了。
针对他们的这种情况,我很快调整了教学方法,我要让他们成为一名“演员”,请他们上台来“表演”。我先给他们把基础的概念、知识点串起来讲一遍,要求他们都背熟,然后像我上课时那样,在纸上边写边讲,并录下来发给我看。一个知识点重复讲、录三、四遍之后,他们不仅能够把概念背出来,还发现了概念之间的一些关联。原本看似独立不相关的内容,背后其实有一张大网,把他们一个个联系到了一起。
平时写作业、试卷时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写详细过程,选择题每个选项的错因、正确答案都要写出来,试卷上不能干干静静的,必须要把过程写在旁边,除了单纯的计算可以写草稿纸上。刚开始他们还都不适应,毕竟以前的试卷都是非常整洁,现在我却要他们写得花里胡哨。经过了几周的适应,有人开始尝到了甜头:以前从来不检查试卷的祎晨,现在发现写了过程后,只要1、2分钟就能完成检查,而且哪里错了真的扫一眼就能发现,因为过程上的错误非常显眼,用这种方法在二模的时候找回了好几分。
课上讲的难题我要求他们必须重写一遍,解题就像登山,你可以踏着前人的脚步上山,但必须自己爬上去,才能欣赏途中的风景,体会到登顶的快乐。我的草稿纸也不再给他们,想做会题目只能依靠自己。
我经常跟学生们讲,你们来找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听我讲知识点、听我讲题、看我“演出”,最重要的是模仿并超越我。我总结知识点的方法、寻找解题思路的手法、分析问题的步骤习惯、课后总结的方式,这些才是你们真正要学习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