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影视剧里常见女子自称“奴家”,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吗?这当然是有的,但是“奴”用在称谓上的演变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有些出入。
奴,最早就是指奴隶,造字是一只手抓住一个女人。后来一度把男奴称为奴,女奴成为婢。
我们先把满清时候对“奴才”这个词的理解去掉,看看“奴”的发展变迁。
“奴”最初指奴隶这没有争议,但是随着历史变迁,魏晋以后“奴”逐渐产生了诸如“可爱的”“有帮助的”之类的感情色彩。
要追究这种情况产生的准确原因恐怕需要专业人士去探究了,魏晋名人喜欢用“奴”作为乳名不知道算不算原因之一。
用于指物。
飞奴
指鸽子。这种叫法在《史记》里有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魏国假装投降,派人到了咸阳。后来被发现他们偷偷用信鸽往魏国传递情报。嬴政一怒之下把全咸阳的鸽子都抓起来吃掉了。他统一天下以后,国宴里就多了一道菜“飞奴”,就是鸽子宴。
会飞,能帮主人办事,叫飞奴很形象。但是这还缺乏“感情色彩”。
烛奴
原为雕刻成人形的烛台,后泛指烛台。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中有此叫法。给主人提供服务,又是人形,称为“奴”也很贴切,但仍然缺乏“感情色彩”。
木奴
原指柑橘,后指柑橘树,后泛指果树。从《三国志》中开始流传。这个多少带了点感情色彩了。毕竟果树给人们带来的大自然的恩赐。杜甫诗:方同楚客怜鄕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酪奴
指茶。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喜欢饮茶,而北魏人则没有这个习惯,他们喜好奶酪。于是他们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这就有感情色彩了,贬低了茶而抬高了酪浆。但是这一称谓后来还是被流传开了,只是“奴”的奴婢意思被取缔。
竹奴
也是一种生活用品,盲猜一下会是什么?
竹仗?并不是。
它是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圆柱形制品。江南夏季人们常用竹席,再在床上放这个“竹奴”消暑纳凉。 竹奴可拥抱,可搁脚。也叫竹夫人。古诗词中歌颂“竹奴”的诗词在唐宋时期非常之多。可见江南文人对它的喜爱。
锡奴
指汤婆子。这个我们就比较熟悉了,就是现代的热水袋原型。不同的是古代没有塑料和橡胶,汤婆子的材质通常是锡或铜或陶瓷。与竹奴的竹夫人相对,它也叫锡夫人。
狸奴
指猫。宋代《玉堂闲话》有此叫法。这就有了很明显的带有可爱的感情色彩。
用于指人。
念奴
用在人身上,最著名的应该是唐代的名伎念奴,词牌“念奴娇”就是出自她。
檀奴
女子对丈夫或情郎的昵称。这一称谓的来历是因为大帅哥潘安小名叫“檀奴”。潘安既帅又对老婆忠贞不渝,逐渐成为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奴”于是成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
寄奴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乳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指刘裕。
黄奴
官奴
东晋大书法家、画家、诗人,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小名官奴。
棘奴
东晋十六国冉魏开国皇帝冉闵的小名。
阿奴
魏晋时候乳名叫“阿奴”的名人就太多了。
晋代周漠、周仲智两兄弟都用阿奴作小名。
齐废帝萧昭业小名叫阿奴。
东晋名士王濛小名阿奴。
东晋大书法家王恬小名阿奴。
重点来了,谢安也被称为阿奴。这一称呼来自谢安哥哥谢奕对他的称呼。
谢安在文化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后世的李白对谢安的追捧尤为强烈。再加上司马光,以及后来的苏轼、苏辙、黄庭坚、朱熹等文化大家对谢安的高度评价,让谢安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一路飙升。
从当时的情况看,魏晋时期在小名中加个“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宝”,比如“颖宝”“巴宝”“井宝”之类的昵称吧。
一直到清代之前,“奴”在称谓方面的应用都还算发展得平稳,并不是日常特别忌讳的用词,而且逐渐产生了偏“可爱”的感情色彩。至于现在人们特别忌讳用“奴”,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关系比较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