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
国家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女性申报人年龄限制,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推荐女性科技人才。
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
这些措施一提出,就成了科研圈里一直热门的话题。
01 多项措施助力女性科学家发展
科技部网站在去年7月19日公布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引起社会热议。
这份《若干措施》由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3部门研究制定。
《措施》中提出:在“十四五”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女性科技人才。
《若干措施》中所提出的措施中,比较被外界关注的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
1、提高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女性科研人员比例
在若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探索设立女科学家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
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奖励、国家人才计划等各类评审工作中,逐步提高女性专家参与比例。
国家科技专家库等科技评审专家库,鼓励符合条件的女性专家入库。
事业单位要认真落实高级职称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政策,符合条件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可自愿选择年满60周岁或年满55周岁退休。
年满60周岁的少数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延长退休年龄的,执行高级专家离休退休有关政策。
2、提高中高层次科研人才中女性比例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国家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女性申报人年龄限制,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推荐女性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各类评选表彰中提高女性科技人才的入选比例。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中,鼓励提名女性负责人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执行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资助政策。
探索在人才计划评审中,向评审专家宣传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
3、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
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鼓励科研单位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资助女性科研人员生育后重返科研岗位。
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允许女性科研人员因生育或处于孕哺期延长结题时间。
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创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
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02 背景:女性科技人才发展遭遇瓶颈
近年来,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
但从总体上看,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
但随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
以下数据即来自文章:《女性科技工作者现状分析——基于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 ,作者:于巧玲、邓大胜、史慧。
2017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用具体的统计数据体现了女性科研人员的真实生存发展环境:
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产出和科研项目承担数量较少,可支配科研时间不足,在工作中不受重视的比例更多,能力提升的机会更少。
具体的数据如下:
1、实际科研产出及转化的差异
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产出更少。
调查显示,近三年44.8%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低于男性5.7个百分点。
13.0%、10.5%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近三年获得过专利和应用技术成果,分别低于男性10个和10.7个百分点。
平均获得数量分别为2.43件、2.29件,同样低于男性数据(2.99件、2.68件);
28.0%从事过研发活动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近三年有科研成果转化,低于男性16.5个百分点。
2、承担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的差异
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主观评价,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承担项目的机会都更少。
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中,57.8%承担(包括主持和参与)过研发项目,低于男性5.2个百分点。
女性科技人员平均主持项目1.17项,低于男性(1.33项)。
56.8%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主持项目太少,高出男性10.6个百分点。
3、可支配科研时间的差异
女性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48.3个小时,比男性(51.0小时)明显要低;
已婚女性每周工作时间比未婚女性减少了1.1个小时,而已婚男性则比未婚男性每周工作时间增加了1.1个小时。
51.4%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可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不够用,该比例高于男性5.6个百分点。
4、能力提升和受重视机会的差异
近八成(79.3%)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目前需要进修或学习,该数据高于男性(77.7%);
但超过半数(51.1%)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进修或培训有困难,47.2%反映单位没有提供进修或培训机会,该比例均高于男性。
33.3%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女性科技人员不受重视的现象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
31.7%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择业时遭遇性别歧视,21.3%反映晋升时遭遇性别歧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乎每个项目的数据,男女之间的差距都比上一次调查(2013年)显著扩大。
这意味着:在这四年里,两性之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环境的差距,实际上是在持续拉大而不是缩窄。
03 “女性优先”是不是新的歧视?
《若干措施》一经公布,很快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
尤其是在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的范围内,引起了相当的舆论反响。
科研工作者们对《措施》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做大蛋糕”OR “分蛋糕”
《若干措施》中所提出的扶持女性的做法,基本都是在现有的奖励制度、科研基金中提高女性的占比,属于“切蛋糕”而非“做蛋糕”的范畴。
不少网友指出:如果真的想扶持女性参与科研,更适合的方法是在原有基础上,额外建立一个新的基金项目,单独用来扶持女性科学家,而不是把原有资源硬性的向某个方向倾斜。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增进女性发展和参与科学与工程学术生涯计划”(ADVANCE计划),从资助科研院所和高校制度转型入手,建立健全了监督评估体系从而保障女性获得平等、合理的发展机会,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为公平有利的环境进行策略探索和推广;
这一计划从单位角度入手,同时扶持女性发展和单位转型,值得我国借鉴。
但这种“做大蛋糕”的思路,在本次的《若干措施》中并未体现。
2、“女性优先”?性别歧视?
不少科研工作者表示:他们在科研过程中体会最深刻,也是最广泛讨论的痛点话题,是一线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院校机构的招聘欺诈及毁约问题,是“非升即走”制度的残酷性问题,是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问题。
而性别差异问题,和上面这些问题相比,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值得讨论的”矛盾。
目前国内科研资源的分配,基本还是秉承“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谁行谁上”的竞争性分配原则,并不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制度性性别歧视。
事实上,在国内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中,并不乏女性科研明星的身影;
比如这次疫情期间被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都是她们的杰出代表。
而 ”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 “的硬性规定,则直接导致了“同等条件下,男性被歧视”。
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科研项目,负责人本来是男性,但为了得到某些奖项、基金,故意找女性参与挂名,就可以享受优先的待遇。
不少科研人员担心:有些人会滥用这种扶持政策,让更多的“学术圈妲己”登堂入室;
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拉大提琴的80后艺术生国重实验室所长”这样的人物,让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地位更加边缘化、“吉祥物化”;
这种问题,就像拜登上台之后“政治正确大于一切”的美国学术界里,对于某些种族的优待政策带来的后果如出一辙。
而那些本可以凭借多年的努力,来为自己争取未来的优秀女性们,却会从此背负上“靠性别上位”这样永远无法辩驳的质疑。
3、关于女性生育的支持措施
《措施》中,最受女性科研人员欢迎,同时也是社会异议最少的,是其中关于支持怀孕哺乳期女性回归科研一线的一系列规定。
尤其是下面几条,在女性科研人员中获得了非常强烈的赞成意见:
其中有一位“科研妈妈”是这样说的:
她们希望,后续能够在设置母婴室、提供托育支持等具体措施上,看到详细的支持和评价标准。
而在这个问题上,关于成本的分担问题则成了她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生育后女性回归实验室”资助计划,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这个计划是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鼓励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社会化家政服务,帮助其合理平衡事业与家庭关系,从而达到帮助女性生育后重返科学阵地的效果。
后记:
不管对于上面的这些具体措施持什么样的观点,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乃至社会公众,对于其基本目标都是认可的:
中国需要涌现更多的屠呦呦,更多的陈薇,更多的颜宁……更多像他们这样的杰出女科学家,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支持和鼓励更多女性投身于科研,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靠一份文件就毕其功于一役。
在这个过程中,有吐槽,有争论,有反复,都是历史的必然,对中国科研发展总体上是有促进作用的。
但我们希望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基于目标,基于实证,可评估,能看到具体效果的;
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大搞“政治正确”。
这些国家的实例已经证明,那一套不论对于被扶持的群体,还是被忽视的群体,乃至国家的科研环境、族群/性别团结,都会造成深刻的伤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