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Yi Shu Jian Li


  • 戴榉 ,男,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文化名人 ,爱书人 。曾任职于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南京市第三中学,板桥中学和铁心桥中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退休后,爱好读书和写作,收藏8000册藏书,100项荣誉,100条格言, 100首诗词,200幅书法 ,并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1937年6月出生。
  • 196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专科学校。
  • 1963年在板桥中学担任初三(1)班班主任期间,曾代表学生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写信,受到郭老重视,郭老写了回信,并寄来照片。郭老在回信中写道:“读了您们的信,祝你们好好用功,好好锻炼身体。”并在学生朱承华的作文上批道:“写得不错”。
  • 1982年,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被评为南京市雨花台区先进工作者。同年在评优活动中,被评为雨花台区先进教师。
  • 1982年和1983年度,被评为雨花台区先进工作者。先后四次受到雨花台区人民政府表彰,并获奖状。在1983年工农教育工作中,被评为雨花台区先进工作者,受到雨花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表彰,并获奖状。
  • 1988年,参加南京市教育学会中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会。
  • 1994年7月8日,被北京东方文学艺术创作中心聘为二级创作委员。
  • 2005年出版的《中国文明大典》收录戴榉特意创作的《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不败》。
  • 2006年2月8日被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行业高级研究员,并授予2006年度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称号。
  • 2006年11月15日和2007年1月3日南京《晨报》和《金陵晚报》分别作了报道。
  • 2007年2月被焦点中国杂志社聘为理事,2007年5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聘为专家委员会(行业)首席专家、客座教授。
  • 2012年,雨花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戴榉为“先进个人”。
  • 2014年10月30日,被南京市雨花台区授予“书香人家”称号。
  • 2016年获得南京市“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 戴榉主要成就
  • 编辑 播报
  • 戴榉业绩传略
  • 戴榉家庭藏书品种有:哲学、历史、名人传记、中外小说、古典诗词、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籍,还有不少书法书籍。
  • 戴榉喜欢阅读,曾发表大量格言、散文、论文,他的作品《祖国万岁》《铁心桥新貌》曾在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 已载入《南京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名录》《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精典文库》《中国精神文明大典》《东方之子》《中国当代先锋人物风采》《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多部典籍中。
  • 所写“自强不息时时进,厚德载物事事成”等多条格言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评为“寓意深刻,富含哲理,极具教育意义”,已入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名人格言》一书。
  • 所写诗歌《游香山》、《秋浦河漂流》、《和谐社会好》已被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编进《全国优秀诗词集》。
  • 所写论文《让文明礼貌之花胜开不败》在“2006年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的征文活动中已入编《新时期领导干部理论研究选集》《和谐中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学术卷(11)《中国精神文明大典》论文卷《中国当代先锋人物思想宝库》。
  • 戴榉所获奖项
  • 并在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和华夏学术杂志社荣获“中国当代优秀学术成果奖”。
  • 同时,在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香港)举办的国际论文交流评选活动中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
  • 2007年5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英模表彰座谈会上被主办单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全国市县电视联播《文化时空》节目中心、时代英模文化交流中心授予“时代英模”、“中华杰出英模人物”、“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英模人物”等荣誉称号。
  • 2016年5月被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评为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同时也被评为省、市“书香家庭”。
  • 戴榉座右铭
  • “鸿鹄翔宇恩来志,耕牛下地鲁迅心”。“勤学苦练攀书山,善思多问游学海”。“为人办事最快乐,替已谋私实可忧”。
  • 戴榉教育工作
  • 编辑 播报
  • 在语文教学中能坚持文道结合,读写结合,基础知识讲解和基本训练结合,老师引导和学生自学结合等原则。努力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善思、多问的学风。
  • 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处理好十种关系
  • (一)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关系
  • (二)学习做人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关系
  • (三)全班教育和个别教育的关系
  • (四)表扬和批评的关系
  • (五)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 (六)先进和后进的关系
  • (七)布置和检查的关系
  • (八)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的关系
  • (九)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强、自爱、自理的关系;
  • (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部分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