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小林说!
- 益生菌药品选择及注意事项 -
要点概括
1
肠道菌群失衡
2
肠道菌群失衡的治疗原则
3
益生菌药品选择及注意事项
01
肠道菌群失衡
Im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
当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的影响时,会引发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又称肠道菌群失衡,主要是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
其主要临床表现按照肠道菌群失衡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一度失衡
潜伏型微生态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的改变,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复。
二度失衡
局限微生态失衡,不可逆,临床上呈现为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三度失衡
也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上表现为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02
肠道菌群失衡的治疗原则
Mechanism of Cure
关于益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的诱因,并减少、慎用引发肠道菌群失衡的药物,处理好治疗工作
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
合理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可单独应用活菌制剂,也可两种联用
应用后生素,后生素是益生菌的功能性代谢产物,具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作用
03
益生菌药品选择
Medicine of Probiotics
针对不同疾病及原因引发的肠道菌群失衡,有以下益生菌推荐:
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炎
一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胃内菌群,产生对抗幽门螺杆菌的物质,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因此被推荐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辅助治疗。
有明确疗效的益生菌包括:长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鼠李糖乳酸杆菌、枯草杆菌、酪酸梭菌、布拉氏酵母菌等,服用14天为最佳选择时间。同时,益生菌的使用还具有降低常规治疗不良反应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引起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研究表明,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可以改善肝脏酶谱和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水平。
有明确疗效的益生菌包括: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联用、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及粪肠球菌的三联活菌、枯草杆菌肠球菌的二联活菌等。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不同肝病毒、饮酒、药源性肝炎、免疫性肝病等进展而成,且伴随多种并发症。针对肝硬化伴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推荐使用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的益生菌制剂;针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结膜炎,推荐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酪酸梭菌等;针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推荐使用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
抗生素相关腹泻
抗生素相关腹泻是指伴随使用抗生素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其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抗生素相关腹泻可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肠炎。其中25%~30%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是由艰难梭菌引发的,称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会增加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易感性,特别是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和某些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会最大程度增大风险。治疗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益生菌主要有嗜酸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链球菌、肠球菌等,其中鼠李糖乳酸杆菌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最好。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如频率和粪便性状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与排便相关,多在排便后改善,症状多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
病因包括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肠道感染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其中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该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和酪酸梭菌可改善病症及生活质量,鼠李糖乳酸杆菌、复方嗜酸乳酸杆菌、屎肠球菌可以改善腹痛、排便习惯,及腹泻或便秘,婴儿双歧杆菌不仅改善腹胀腹痛,还能减轻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多成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表现为间断性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双歧杆菌、嗜酸乳酸菌、鼠李糖乳酸杆菌、酪酸梭菌等作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益生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Cautions of Use of Probotics
服用益生菌药物时,水温不能超过
40 ℃,接近人体体温最佳,避免高温使益生菌失活,导致药效降低或丧失。
口服抗生素会降低益生菌药物的药效,二者服用时间应间隔2~3小时。
部分益生菌辅料中含有牛奶成分,牛奶过敏者的会发生过敏症状。牛奶过敏者,避免服用含乳酸菌的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药物不宜与吸附剂如活性炭和收敛剂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铋、鞣酸、药用炭及酊剂同用,因它们可抑制、吸附活菌,从而减弱或降低疗效。
应注意不同益生菌药品的贮存条件,合理保存,避免使药品失效。
相信您一定对益生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要学以致用哦~
信息来源:瑞金药师讲用药(林城江)、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相关问题,请及时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消息给简阳市场监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