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式农耕的诞生,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再到新时代顺应科技进步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农耕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历代炎黄子孙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更为如今的农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并掌握其自然规律,唯有弘扬农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发扬自强奋斗精神,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的内在基础动力。从游牧到农耕,从蛮荒到文明,华夏儿女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根源所在。口口相传的“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是这种精神最初的萌芽和见证。古有哈尼人把坝区农业移植到山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梯田稻作;今有“治沙英雄”张炳贵带领村民坚持不懈地做沙漠苹果实验,最终靠种植苹果树脱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世世代代的艰苦奋斗在不断改变着山川大地,正是这农耕文化延绵不断地发展与传承在不断地创造着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保持高度文化自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母,它传递出的价值观以及生态理念在新时代依旧焕发生机,光彩照人。李子柒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视频创作并利用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向全球传递中华农耕文化。从日常农耕到雨后踏林,从酿酒品茗到造纸制墨,无一不在传递着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彰显着传统农耕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创新现代农业技术,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全新的智慧农业体系。“互联网+农业”的兴起解决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弊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智慧农业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五谷丰登不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无论是“智能配肥”的使用让农作物的施肥时间及配比精准化,还是对所有农产品通过大数据整合实现追溯“放心粮”、生产“可视化”,到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汇集全省各方面农业数据,唯有落实农业科技的创新,实现从量产到质产的蜕变,才能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社会稳,农民富则百姓富。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农耕文化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坚信,只要不断弘扬农耕文化,就能让乡村真正“活”起来,农民真正“富”起来,让农村更有吸引力,真正助力乡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