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峪红星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家峪红星杨)

我叫赵晓平,出生在“八路軍总部旧址”王家峪村,成长在“八路军文化抗战主战场”的下北漳村,我一直以生活在“八路军的故乡”而骄傲,也为成长在红色家庭而自豪。
我是个抱养女,我的养父叫李克全,养母叫赵桂兰,由于他(她)们膝下没有子女,在1961年我刚刚4岁的时候由养父母从王家峪抱回下北漳村,所以我还有个名字叫李九仙,我的养母和我生父是亲兄妹,准确地说,我的养母也是我的亲姑姑。

(赵晓平近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晓平近照)

父母生前为国家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受到的褒奖很多,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记得他们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奖章怎么说也有10几枚。还有就是父亲他们地方武装配合正规部队打了胜仗的照片好几张,父亲戴着类似八路军战士的帽子,腰里扎着宽皮带,小腿打着战腿,背着老式步枪和八路军战士在一起,那种兴奋劲就甭提了。也有母亲和鲁艺学校的女校友们在一起的合影留念,这些照片在他们心目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的记忆中母亲文化程度不算太高,但心很细,有善于记日记的习惯,尽管字写的不是太好看,但一笔一划还很工整,家庭中发生的大事小事她都要记,特别是与革命有关的事,记录的很详细,由于那时我并不懂得这些东西有多重要,有时还觉得母亲这样做很可笑,乃至对一腔热血和辛勤劳动换来的荣誉奖章都没有太在意,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组建了家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少了,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抽假日回去看望二老,即使见了面也只是在父母的生活起居上给予关心外,很少留意父母为革命奉献而积累的事和物,直到父母去世后整理遗物时,母亲曾记录的一大撂书稿纸张也不见了,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也不见了,他(她)们视若珍宝的奖章仅存4枚……
说起来很惭愧,本来打算把父母生前的事迹整理一下写成一些文字东西,但是由于资料缺失,物証不全,只能暂时搁置,就这么一放就是好长时间,直到今年中秋回来为父母扫墓,又勾起了我这桩未了的心事,我常常为我年幼时的无知和成年后的轻率而深感愧疚,甚至觉得因为没能保全好他们生前的笔记和各种奖章而深感愧疚,觉得对父母亲有一种负罪感!

(童年时代的李九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年时代的李九仙)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听父母亲和街坊邻居给我讲好多故事,据说我的家庭在土改前经济条件很富有,但是从我祖父管家起,因为他心存正义,乐善好施,就把不少土地施舍给贫穷人家耕种,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为了民族利益和民族解放,我的祖父和父母亲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国家的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经盈实的家业随之也变成平常人家,所以到土地改革时被划分为中农成份。

(抗战时期的李木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时期的李木孩)

祖父李木孩,在抗战时期曾给朱总司令喂过马,下北漳村历来就有种菜园的传统,为了给八路军总部的后勤生活提供保障,他经常赶着毛驴驮着菜送往窑神爷,(窑神爷是通往八路军总部的一个地名)然后由八路军总部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接回王家峪,当时分管后勤的一位老八路常夸奖他是靠的住,信的过的好老乡……

(中年时代的李克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年时代的李克全)

父亲李克全,出生于1916年,1937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曾担任区后勤部长,联防队队长,秘密联络员等职。
下北漳村是老革命根据地,抗战中期的1942~1943年间,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那时的武乡县城都被日伪占领,甚至日寇的魔爪已伸向武东地区的蟠龙村和胡峦岭村,尤其是胡峦岭村敌人修建的炮楼距下北漳村仅6~7华里,为了有效地抗击日伪,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布置下,下北漳村及周边的杨桃弯,西川村等都组建了民兵联防队,发展队员60余人,父亲被任命为联防队长,主要任务是组织武装民兵,收集敌情向县区汇报,开展保卫家乡,抗击日伪军的斗争。为了防止敌人偷袭,他们白天轮值放哨,互帮互助搞生产,晚上集中对主要路口埋设地雷威慑敌人,早晨再将雷管取回以免误伤群众。那时期的下北漳村地方武装很有名气,日伪军几次来下北漳村抢粮抢菜都被遭到他们伏击,而且打的溃不成军,联防队的建立,使敌特小股兵力不敢随意骚扰,为维护一方相对平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父亲他们虽然是地方武装,也曾经配合过正规部队参加过好多战役,例如解放武乡县城,还有周边的蟠龙,胡峦岭攻坚战等。在1945年曾获得武乡县政府赠予抗战胜利章一枚。

(1945年武乡县政府赠予李克全的抗战胜利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武乡县政府赠予李克全的抗战胜利章)

全国解放后,父亲分配到县水利局工作,在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敬业精神深受大家一致好评,在1951年曾代表武乡县参加“山西省水利代表大会”并获得纪念章一枚。

(1951年山西省水利代表大会纪念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山西省水利代表大会纪念章)

1952年国家号召大兴修水利,他一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成为水利战线上的标兵,并获得二区颁发的水利模范徴章一枚。

(1952年李克全荣获水利模范徵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李克全荣获水利模范徵章)

1960年在全县农业生产表彰大会上,曾获得“武乡农业生产模范奖章一枚。

(1960年全县农业生产模范奖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全县农业生产模范奖章)

直到1961年,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困难,中央制定了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要求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动员城镇人员到农村安置,参加农业生产。父亲体谅国家困难,顾全大局,主动要求回乡,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国分忧从我做起的高尚品质。

(中年时代的赵桂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年时代的赵桂兰)

母亲赵桂兰,出生于1925年,9岁时就当了童养媳,13岁完婚,她长的端庄秀丽,从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中,承载着聪慧和对学习的渴求。她从小爱学习,读过几年私塾,而且要求进步,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会裁缝,烹饪做饭样样精通,在家里是心灵手巧的能手,在外面是精明能干的巾帼英雄。
在抗战期间,她担任妇救会主任,她十分敬重和羡慕村里住的鲁迅艺术学校校长李伯钊大姐,那时她才17岁,为了能从李大姐身上学文化,她经常主动向李大姐讨教,有时和李大姐还睡在一个炕头上谈工作,聊家常,一有空闲还要帮助学校的八路军战士洗衣服,缝缝补补,她的热情大方,诚恳善良很受李大姐和大家的喜欢,而且她也在李大姐身上学到了很多本领。那几年她积极组织妇女为人民的子弟兵做军鞋,筹备军粮等军需物资,照顾伤病员,并以隐蔽的身份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李克全夫妇以前的宅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克全夫妇以前的宅院)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虽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夫妻俩夫唱妇随,同甘共苦,用实际行动为救国救亡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妇救会主任的神圣职责发光发热。
革命先驱的流血流汗,使我有幸生活和成长在和平环境下,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到少年时期,父母对我在吃穿上宠爱有加,但在教育上却是很严格的,经常告诉我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去做,偶尔我和同学们间发生一点不愉快,父母首先批评我,总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肯定也有不对的地方。
他(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人相处总是笑容可掬,诚恳热情,给人的感觉就是和蔼可亲,在村里和凡是认识的人们心中印象很好。在工作上父母亲总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连年荣获上级党组织的模范党员称号。我敢说,无论是战争年代和和平环境年代,父母亲做到了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事。
父母亲于1993年同年双双因病去世,她们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为了跟随党和革命的步伐一生过的也是轰轰烈烈,完成了他(她)们的人生价值,他(她)们就象天上的星星,看上去十分渺小,但它们还是努力地发着光。
追忆父母的生前点滴,意在致敬他们在这片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事迹,以及千千万万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叩问初心,激励我们的后代向史而行,寻脉而行。 (赵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