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浓香、酱香的攻势,清香光瓶酒恐怕更需要战胜的敌人是自己。

浓、清、酱三香演义如同一部大型史诗级制作,彼此“相爱相杀”,却又你中有我、各表其美,若非得排个先后,恐怕“最佳配角”的称号归清香所属。

显然,它的内心是拒绝的。

时间倒退,回到上世纪70、80年代,“最佳主角”必定属于清香型白酒。当时的汾酒还有着“汾老大”的头衔,所属的清香品类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行业三分之二,品类处于绝对优势,也是最先完成全国化消费者品类教育。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90年代以后浓香统治了白酒20年,紧接着被贵州茅台一举超越,唱起了“酱香热”的嗨歌。前前后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清香一阵“失语”,丢失了高端、次高端的话语权,勉强坚守在光瓶酒品类的基本盘里。

不过,最近3年“清香回暖”的势头一度引发业内关注,主要是在以汾酒为核心引领下的吕梁市清香白酒核心产区的兴起。与此同时,白酒《新国标》落地,一只“看得见的手”放到了清香白酒的肩膀上。“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这一次清香白酒在“大光瓶时代”里作为,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清香,被困光瓶酒里?

总言:“众香源三香,三香源清香。”白酒香型的演变是从清香由来,工艺上它的地位非同小可,但这并不能与市场地位划等号。相反,清香白酒品类的市场销售情况排在浓香、酱香之后,整体市场规模还未达到千亿。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033.48亿元,同比增长3.38%;实现利润总额1701.94亿元,同比增长7.35%。其中,浓香型白酒仍然为白酒主流,销售占比高达51%,尤以川酒、苏酒、徽酒为代表;而酱香白酒以1900亿元的销售约占31%,主要以贵州白酒为主力;清香型占比约15%,排在之后。

整体来看,清香型白酒品类竞争格局相较于浓香、酱香偏低,产业格局相对分散,产区集中化、品牌集中化程度不高。吕梁产区以18.3万千升(2021年)产能排在最首位,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北京的“清香双雄”——牛栏山、红星,然后是河北衡水老白干、重庆江小白、湖北黄鹤楼、青海天佑德等等,散作满天星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

而能聚集它们的唯一地方就是商超的光瓶酒货架上,像极了一座清香“聚义堂”。

目前,清香白酒品类的市场规模大约在750亿元,与浓香、酱香差着成倍的距离。其中,高端白酒份额100亿元、次高端白酒规模150亿元、中端白酒规模100亿元;最亮眼的当属百元价格内的低端酒,市场规模在350亿元左右。

光瓶酒,撑起了清香白酒半壁江山。

清香品牌扎堆光瓶酒也能排出个一百零八将。几乎每隔10元,光瓶酒就能杀出一个价格带,每个价格带都能有清香的身影。10-20元价格带,拥有定海神针牛栏山陈酿;20-30元有红星二锅头旗下大小二系列、蓝瓶系列;30-40元品牌云集,牛栏山金标陈酿上新、北京一担粮“怒放的生命”进军、“做好杏花村第二瓶美酒”的汾杏势头正猛;40-60元真正王者非玻汾莫属,再往上就是百元高线,清香布局并不多。

光瓶酒品类的庞大让清香在“三香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牢固的“金字塔结构”也让清香困在这个赛道里,甚至有所诟病。最大的噪点就在——清香低端销售占比过高。常常被消费市场贴上“低端酒”的标签,除汾酒青花系列等个别品牌外,品类高端化部分不突出,大多数停留在百元价格内。

清香要想突破光瓶酒品类瓶颈,就要需要加强高端品牌打造和投入,而强化高端品牌打造的资源又依靠光瓶酒以量取胜的销售,还要面临巨大的风险,因而陷入“光瓶酒循环”的困局。

清香,被误读的工艺

清香白酒扎堆低端光瓶酒赛道有着历史演变的渊源,留下深深地烙印。

1987年,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了汾酒当年的生产经营状态:出口量全国第一,相当于其它名酒出口量的总和,全国每卖一斤名酒,汾酒占半斤。上世纪70-80年代末,“汾老大”的稳坐白酒龙头,当时的五粮液还把汾酒视为超越的目标。那个年代,在汾酒引领下,清香白酒成为饮酒潮流,市场份额大约占据70%,超过行业占比的三分之二,且多以光瓶酒的形式畅销。
清香盛行的时代背景也很明显,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粮食产能主要解决吃饭温饱,用于酿酒原料自然相对有限。而全国人民又有饮酒的需求,恰好清香工艺“短频快”、耗粮少的特征符合现状,解决人们对酒类消费物质的基本需求。

因此,那一代人的记忆里都存着一瓶“汾酒”。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晓,生产力解放、物质消费被打开、经济富裕起来,老百姓酒饮消费心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喝面子酒、身份酒、品质酒、文化酒成为新的追求。面对市场经济变化,清香型白酒的转型来得有些缓慢,解锁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花费了不少时间。而这时候,五粮液也实现了“超越汾酒”的目标,打开了“浓香王朝”的大门。

在这一转换的环节中,清香白酒慢了半拍,以至于错失高端化的风口,陷入光瓶酒的“陷阱”,长期被消费者贴上“低端”、“口粮酒”的标签。

显然,标签化是对清香的误读。

香型无优劣,只有风味的差异。浓香强调窖香浓郁、香味协调,酱香讲究酱香突出、醇厚丰满,而清香型白酒工艺特点是“一清到底”。三香工艺都历经百年传承而各表其美,都代表了中国白酒审美的极致与巅峰。

以清香为例,“清”是指工艺、口感审美。“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态分离发酵”,清香在酿造过程中酿造工艺、酿造器物上都非常洁净,没有窖泥,也不会直接和泥土接触。其次,“清”是指青山绿水,在酿造环境、酿酒水源、原料层面都讲究纯净天然的生态酿造。

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清香白酒中的“清”理解为单一、单纯、简单,以至于与浓香、酱香、兼香等复合口感相比较,显得低一等,认为复杂的口感与风味才是高级的代名词。事实上,与其它香型一样,清香的细分种类也很多。

例如,以汾酒为代表的传统大曲清香,衡水老白干为代表的大曲清烧、混烧相结合的老白干香型,红星、牛栏山为代表的二锅头麸曲清香,川渝滇鄂等地生产的小曲清香,以佑德青稞酒为代表的青稞大曲清香,以及我国台湾金门高粱酒为代表的小麦大曲清香等等,都属于清香品类,并非单一。

除此之外,清香白酒酿造周期较短,大曲清香一般在28天左右、小曲清香为7-30天、麸曲清香为4-5天,工艺酿造特点决定清香产能周期快、出酒高的特点,决定清香拥有庞大的光瓶酒群体。

但“高效的工艺”特征可不背这个锅,恰恰证明清香白酒消费者教育、培育工作的不到位,过去几十年的建立起的庞大消费群体认知形态依然初级,长期在光瓶酒赛达“躺平”,暴露了品类教育的短板。

其实,并不是清香没有优质产能,历史的选择与进程埋下果实。如今,在“少喝酒,喝好酒”的年代,清香型光瓶酒也是时候主动升级,顺应消费时代的变化,把握“清香回暖”下市场机会,释放高质清香产能,强化高端、次高端的短板,也会反哺低端光瓶酒。

清香,“新国标”的机遇几何?

今年,白酒行业最大事件要属“新国标”的正式实施。6月1日,新国标中重新定义了“白酒”,标准中指出白酒不得使用非粮谷食用酒精(如薯类、食用酒精、糖蜜食用酒精等),也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要不然只能称之为“调香白酒”。我国白酒标准最早是在1989年发布的GB/T10781,包含《浓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三个标准,今年白酒“新国标”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升级。

此消息一出,首当其冲的就是光瓶酒,绝大多数光瓶酒酿造采用液态法白酒+调香的手法,按照“新国标”就不属于真正意义的白酒。难道此前市面上的调香光瓶酒就被否定了吗?

恰恰相反,对清香光瓶酒来说是一次机遇。

白酒“新国标”出台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产业基础,总体来说是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必须要求行业升级进步,作为基本盘的光瓶酒自然要主动跟上升级的步伐,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奔跑。

品质升级,主动拥抱“大光瓶时代”。在本期系列策划的开篇,晓酌就提到了“大光瓶时代”有三大特征,高品质就是其中之一。限制清香高端飞翔的一大阻力就是品质,大量的调香酒品牌扎堆光瓶酒赛道,一直难以挣脱“低劣”的标签桎梏。现在机会来了,官方主动为清香光瓶酒品质升级做背书,企业需要调整的就是升级产品。

牛栏山推出了金标陈酿、红星推出红星纯粮系列、汾酒亮出献礼版汾酒、汾阳王最新光瓶酒水墨江山、江小白有江小白10周年金盖......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纯粮酿造成为清香光瓶酒赛道主流,注定优质产能不足、品牌力有限的区域型光瓶酒品牌被优化掉队,逐步推出核心竞争赛道。

产品结构优化,优质产能释放。长期来看,纯粮酿造成为光瓶酒赛道主流,一定会对清香型企业产品结构体系带来调整,在更新换代、提档升级的过程中调控调香白酒的产量,释放一定优质产能。

价格上移,利润控价提升。传统光瓶酒走薄利多销的路径,单瓶价格不高,利润也很透明;随着硬成本的增加,销售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新国标”的实施主动要求清香白酒作为,切换至纯粮酿造,看似投入成本增加,实则是一次价格整体上移带来利润空间的增长,相较于过去成倍增长。

消费培育,认知转变。除了市场层面的直接影响,白酒“新国标”在无形之中展开了“再读白酒”的全民运动,加深消费者对纯粮酿造的概念认知,为清香白酒褪去“低端”、“低劣”的标签做背书。

机遇已至,能把握吗?类似“酱酒热”这轮轨迹,能实现升级和留存下来的清香光瓶酒一定是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一定是拥有好品质,一定是有相对完善的销售网络,以及营销手法。毕竟,光瓶酒赛达行业分化已经开始,参赛选手也会更少、更优、更强。

在这一大趋势下,比起浓香、酱香的攻势,清香光瓶酒恐怕更需要战胜的敌人是自己。

本文由【晓酌】原创,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改编,否则依法追责;文章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