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上集讲到德清和妙峰禅师作完无遮法会之后,双双离开五台山去他处修行。《年谱》写道:“是年八月,皇太子生,予复之京西中峰寺,作重刻中峰广录序,结冬水斋于石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年的八月份,李太后终于实现心愿,抱上了一个皇孙。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李太后的慈宁宫中,有一位王姓的宫女。有一次,19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到慈宁宫去看望母亲李太后,正好李太后不在。而给他端茶倒水的,正好是这名王姓宫女,朱翊钧一时荒唐,而予以临幸。但是按照宫里的规矩,这些事情都是要被管事太监记录在案的。

可是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位王宫女,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而已。所以,事后他也没有给王宫女任何册封,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但是王宫女的运气却比较好,过了一段时间,她竟然怀孕了。身形发生变化,自然是瞒不住他人。李太后问明管事太监事情的来龙去脉。她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立刻就把皇帝朱翊钧叫来询问。

可朱翊钧却不肯当面承认,一则不好意思,再则他也不看重王宫女,就说没有这回事。皇帝的态度让李太后很不高兴。她立刻沉下脸来,让太监取来“起居注”,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在案。在铁证面前,朱翊钧只得承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太后见儿子这种态度,也知道他不喜欢王宫女,就好言相劝道:“我现在已经老了,可是还没有孙儿。如果王宫女能生个男孩,不仅让我高兴,而且也是社稷之福啊!你也不要小看了这个宫女,母以子贵,她能给你生孩子,你就应该册封她才对。”因为李太后她本人其实也是宫女出身,并不轻视王宫女。而且她平时对朱翊钧的管束,还是很严厉的。

而朱翊钧本人最宠爱的是郑贵妃,此时郑贵妃还没有生育。他也担心郑贵妃会吃醋,所以才不愿意册封王宫女。最后在李太后的坚持下,万历十年的四月,怀孕的王宫女被册封为“恭妃”。到了这年八月,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宫中一片喜庆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后来,郑贵妃也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也就是后来的福王,而万历皇帝最喜欢的自然是朱常洵,就想立他为太子,并且发生了“争国本”事件。其中还有扑朔迷离的“梃击案”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立太子”而展开的宫廷权力斗争。

这一段皇家秘事,和憨山德清后来的人生命运,还是有一定间接联系的,所以我们要简单介绍一下。因为皇长子朱常洛出生于万历十年的八月,那么受孕的时间,应该就是万历九年的十月左右。而这个时间,恰好是德清和妙峰等人,在五台山举办“祈嗣法会”的时间。

因为很巧合,古人又非常虔诚,李太后就坚定地认为:皇长子朱常洛的出生,一定是因为德清禅师刺血写经,坚持要办祈嗣法会,向佛菩萨祈求而来的“佛子”,功劳实在太大了。而妙峰、大方等几位高僧的配合,也功不可没。所以因为这件事情,李太后对佛教的支持热情就更大了。

但是在万历皇帝朱翊钧看来,虽然王宫女给他生下了朱常洛,却仅仅是一个意外而已。他并不喜欢王宫女,自然也不怎么喜欢皇长子。他喜欢的人是郑贵妃,希望郑贵妃的儿子能当太子,但却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因为古代“废长立幼”是取祸之道。事情发展到后来,册立太子的矛盾开始暴露,他和太后以及大臣们的矛盾也加剧了。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德清也难免受到了此事的牵连,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弟子福征在《年谱》后面评价道:“计辛巳十月,以祈皇嗣,故建无遮大道场于台山大塔院寺,圆满七昼夜功德。恰至明年壬午八月,而内宫王才人诞皇储泰昌矣。计人生十月之期,灼然不爽,明是佛祖应化笃生。故大宝终登,王才人于定储后,乃封恭妃,于三十七年薨。光宗即位,乃加谥孝靖太后。”

“妙师从此与憨祖分手,越二年,同大方入京受赐,似已不复相见矣。憨祖从此了八年出入台山,一番大修行,大证悟,大道场,大机用,大灵感。封余寺库,万计钱粮,一钵飘然长往。以上了台山苦行成道公案。”

我们接着说德清,他在北京西郊的中峰寺结冬以后,来到万历十一年的正月,也就是1583癸未年,德清38岁了。这个时候,五台山举办法会为皇家祈嗣,得来皇长子的消息已经到处传播,人们纷纷感叹佛法的不可思议,甚至还有人把德清、妙峰、大方他们几个高僧,戏称是为国尽忠的“国舅爷”。这些情况出乎了德清意料,他不愿意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准备躲得远一些,去找个清静的地方去修行。

《年谱》原文写道:“予三十八岁,春正月,水斋毕。然以台山虚声,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蹈东海之上。始易号憨山,时则不复知有澄印矣。”意思是说:德清在这种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他就去了东海,并且改了名字。德清以前在五台山八年,常用的名字是“澄印”,别人称他为“印师”或者“印公”。现在德清准备另外找一个清静地方隐居,为了不引起人们注意,他就放弃了“澄印”这个字号,从此正式改称为“憨山”。我们也从这篇文章开始,把称呼改为“憨山大师”。

憨山该到哪里去隐居呢?他想起了当初阅读过的《华严疏·菩萨住处品》,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在东海有个地方,叫做那罗延窟,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菩萨住在那里。“那罗延”是“金刚力士”的意思。此地就在山东半岛附近的牢山,现在一般写作“崂山”,也就是“崂山道士”的那个崂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谱》写道:“始,予为本寺回禄,志在兴复,故修行以待缘。然居台山八年,颇有机会,恐远失时,故隐居东海,此本心也。夏四月八日,至牢山。初,妙师别时,以予不能独行,乃命法属德宗为侍者,从之。予初因阅《华严疏·菩萨住处品》云: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清凉疏云: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也。《禹贡》:青州登莱之境,今有窟存焉。予因慕之,遂特访。”

“至牢山,果得其处。盖不可居,乃探山南之最深处,背负众山,面吞大海,极为奇绝,信非人间世也。地名观音庵,盖古刹也,惟废基存焉。考之,乃元初七真出于东方,假世祖威福,改为道院。及世祖西征回,僧奏闻,命多恢复。唯牢山僻居海上,故未及之耳,然皆废矣。”

憨山大师很仰慕那罗延窟这个清静之地,就带着徒弟德宗,二人一起去寻访那罗延窟遗迹。找到以后却发现,这个地方其实是没法居住的。于是他们又去寻找一个合适的隐居点。最后在崂山的南部,发现一处古代观音庵的遗址,背负着群山,面向着大海,风景特别秀丽,环境也很清幽,是个隐居的好地方,于是师徒二人就住了下来。

憨山大师选择观音庵遗址的时候,曾经做了一番考证。这个地方,早先是佛教的观音庵,几经变化,在元朝初年的时候,道教的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他的门下有七位弟子称为“全真七子”。其中的长春子丘处机最为有名,他曾经向成吉思汗传授过养生道法,并且得到了信任。全真教在朝廷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大发展。当时崂山的观音庵,就被改成太清宫。当憨山大师来到崂山时,观音庵只剩下一点基址的废墟,而太清宫也已经很衰落了,只剩下半个三官殿。

当然憨山大师观察问题是以佛教的立场来说的,如果按照道教的说法,太清宫的历史还要更早。根据《太清宫志》记载,最早是在西汉建元元年,张廉夫在此建立了三官庙,唐昭宗天佑元年,道士李哲玄扩建,改名三皇庵等等。

这种佛道之间的地盘争执问题,在历史上来说,其实很多都是糊涂账,我们也算不太清楚。不过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崂山属于道教圣地,憨山大师来此发展,难免会不容易些。同样如果道教徒去五台山发展,也是不太容易的。我们就不做深入探讨了。也不想引起佛道矛盾,这些都是历史往事,主要是讲述憨山大师的生平故事。

《年谱》写道:“予喜其地幽僻,真逃人绝世之所,志愿居之。初掩片席于树下,七月后,得土人张大心居士,为诛茅结庐以居。入山期年,人无往来,心甚乐也。时即墨灵山寺,有桂峰法师,一方眼目也,喜得相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憨山现在刚来崂山隐居,自然不愿意多声张。他就在观音庵的旧址上住了下来,当时也没有房子,他就用破席子在树下,搭了一个简易小棚子勉强居住。有时候到山外去募化一点粮食,每天再挖一点野菜什么的,就这样他和德宗二人,过着清苦的禅修生活。

又过了七个月,当地有一位叫做张大心的居士,听说山上住着苦行僧,就上来察看。十分感动,他就帮助憨山搭建了一座小茅篷,供养一些生活用品。憨山在崂山住了一年多,朋友们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所以平时也没有什么人来往,憨山感觉很清静,也很愉快。

但是不久之后,还是有人和他交了朋友,此人就是即墨灵山寺的桂峰法师,这位法师的修行很不错,二个人互相来往,相谈甚欢。憨山大师还曾经为桂峰法师撰写了一篇《重修灵山大觉禅寺记》,记载他重修寺庙的功德。

接着来到万历十二年,也就是1584甲申年,憨山大师39岁了。《年谱》写道:“予三十九岁。秋九月,圣母以五台祈嗣之劳,访求主事三人,乃大方、妙峰与予也。二师已至受赐,独访予不得,因力求之。乃命旧主人,龙华寺住持端庵公亲访之。公知予在海上,乃杖策而至,具宣慈旨。某恳谢曰:倘蒙圣恩,容老山海,受赐多矣,又何求其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年秋天的九月,李太后自从抱上了皇长孙朱常洛,心里就一直感激五台山的三位高僧,决心要重谢报答。大方和尚住在塔院寺,很容易就找到了。妙峰禅师隐居在芦芽山,一打听也找着了。太后就把这两位高僧请到了北京,盛情款待,重重赏赐。对妙峰禅师的赏赐是:在芦芽山捐造了一座华严寺,供妙峰禅师修行居住。

并且太后经过询问才知道,其实举办“祈嗣法会”是由憨山大师首先倡议的,并且顶住各方压力,坚持要举办。按照功劳来说,憨山应当是第一。可是派人去找了许多名山大寺,也不知道憨山藏到哪里去了。这分明是憨山大师施恩不图报,这种修行品德实在太高尚了,于是李太后要寻找憨山大师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经过多方打听,李太后了解到龙华寺的住持瑞庵和尚,与憨山有过密切交往,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让瑞庵亲自出马,一定要把憨山德清找回京城一见。

李太后确实找对人了,瑞庵也真的知道憨山住在哪里,并且他还知道当初的德清,已经改法号为憨山。隐居在了东海崂山。于是,瑞庵禀明太后,亲自来到崂山,面见憨山之后,宣读了懿旨,说明太后要报恩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憨山面对老朋友的盛情邀请,却婉言谢绝了太后美意,年谱是:“某恳谢曰:倘蒙圣恩,容老山海,受赐多矣,又何求其他?”意思是说:如果太后能允许贫僧终老于山海之间,就算受到很多恩赐了!哪里还敢奢望其他更多的荣誉呢?后面如何发展,我们下次再聊,感谢您的收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